聯合報社論/政府財政「三高」,戳破稅收超徵假象

去年稅收超徵5283億元創歷史新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二○二一年起,稅收大幅超徵成爲常態;到去年爲止,超徵金額已達一點八兆之多,預算編列時的估算和實際徵收金額誤差之大,令人匪夷所思。學者更認爲,稅收和超徵金額均創新高,反映預估失準、稅制有問題;稅收成長與經濟成長不成比例,更顯示政府超拿經濟成長果實。因此連年大幅超徵,不是制度性問題,就是政府有意或無意的「錯估」。

稅收大幅超徵,民進黨政府除拿來做爲「經濟暢旺」大內宣,亦宣稱將優先用於償債或減少借債;但事實是近四年超徵稅收,拿來償債者卻少得可憐,總比率僅在超徵金額一成上下。所謂「超徵優先償債」說法,不攻自破。

對於超徵的稅收,民進黨政府既不願還稅於民,還債亦極其有限,僅在二○二三年爲拉擡總統、立委選情,普發六千元。而且,雖然稅收年年超徵,但收支相抵後,還是年年入不敷出,必須增加政府債務。這也造成一方面稅收超徵創新高,另一方面出現政府「財政三高」的矛盾情況。

所謂「財政三高」,第一高是過去政府金雞母的臺電、中油,累計虧損金額連年擴大。截至去年爲止,臺電在未將核四認列損失情況下,累積虧損超過四千二百億元;中油累計虧損則逼近七百億元,兩者合計近五千億元。第二高是舉債金額創新高。國債從二○一九年底不到五點四兆,到去年底已接近五點九兆,今年一月底更逼近六兆,年增近千億。第三高則是特別預算金額高。近三年的特別預算總金額已超過五千七百億元,由於特別預算多由舉債支應,也就造成「稅收超徵愈來愈多,欠債也愈來愈多」的結果。

特別預算失控,起自蔡政府時代將特別預算常態化。短短八年就編列了十三個特別預算案,總金額達二點五兆元,超過過去廿六年三任政府總和。而且這些特別預算都是一次編列數年,其中多個預算執行時間延伸到蔡政府卸任後,根本是「債留子孫」。

特別預算如確有必要,還情有可原,但事實不然。以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爲例,總計將耗費近九千億元。如今計劃已接近尾聲,但民衆卻很難看到前瞻計劃的前瞻性與具體成果,看到的只是在各地大撒幣、虛擲公帑。又如民進黨政府宣稱花了大筆預算在防洪治水,尤其南部地區更佔防洪治水預算大宗;但去年三臺接力襲臺,高雄成水鄉澤國,所謂「治水成果」完全破功。臺電、中油鉅額虧損原因推給俄烏戰爭,實際上卻是非核家園政策貽害。其他只是單純「發錢」的紅包政策,更是不勝枚舉。這樣的特別預算,財政紀律焉能不混亂?

民進黨反對還稅於民,但無心還債,又不把錢用在刀口上,因爲稅收大幅超徵,只是政府債臺高築、財政紀律敗壞的遮羞布罷了。但正因政府支出浮濫,撒幣不貶眼,更凸顯藍白刪預算的必要性,也讓還稅於民更具正當性。至於賴清德規畫的社會投資,實多爲其政見支票,不是納入政府預算,就是已覓財源;超徵的稅收要用部分來加碼社福,民衆應不反對,但與部分還債和部分還稅於民,應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