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團結十講的公開與不公開,標準何在?
賴清德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爲大罷免而展開的「團結國家十講」,講完四講就因丹娜絲颱風來襲而暫停,後續講次行蹤成謎。風災過後,外傳賴總統已到扶輪社談第五講「外交」,接着跳過第六講「兩岸」,打算到花蓮談第七講「民主」,且不開放採訪;只是花蓮開講又因薇帕颱風延期。相關講次都未獲總統府證實,但從內容觀之,外界相信,賴總統災後開講,仍然是「團結十講」主題的延續。
回顧「團結十講」前四講,從國家、團結、憲政體制到國防,儘管總統府不願承認與大罷免有關,但內容針對性極強。難堪的是,每一講都沒爲大罷免推波助瀾或建立正當性;諸如「長毛象」、「打掉雜質」、「不是多數就贏」,以及「發一萬買個菜就沒了」等說法,都淪爲笑柄,變成反罷談資。綠營對後續開講憂心忡忡,反而是在野陣營希望賴清德「繼續講下去」。
丹娜絲颱風在中南部造成嚴重災情,「團結十講」順延,擋不住賴清德失言。賴清德勘災又冒出「依法國軍不能進入民宅」等金句,峻拒災民希望國軍幫忙清理家園要求。可見賴清德治國問題癥結,不只在說錯話,更在心態傲慢。
災後也傳出賴總統低調參加臺南同鄉會扶輪社活動,致詞主題就是外交,分析臺美經貿情勢,強調臺美關係更全面緊密,最後談到國家定位,呼籲「中華民國派要反共,臺灣派要團結」,完全延續團結前四講的調性。外界懷疑,第五講「外交」是否已悄聲講完?至於又因颱風順延的第七講「民主」,地點選在花蓮,是罷免國民黨立委黨團總召傅崐萁的主戰區,主帥親征意味甚濃。而且此講也採取閉門演說。換言之,「外交」偷偷摸摸講完了,「兩岸」也憑空消失了,「民主」更見不得人了。
巧合的是,賴清德對待外傳這三講的態度,與其施政作風若合符節。自蔡政府到賴政府,包括外交在內的諸多國安決策,都是黑箱作業,動輒以國家安全爲由規避監督,甚至對監督和批評者扣上「親共」、「在地協力者」、「認知作戰」大帽。以臺美關稅談判爲例,其他國家都會向人民說明談判進度、堅守底線,但賴政府從頭到尾都是「黑箱中的黑箱」,說是「偷偷摸摸的外交」,毫不爲過。
賴政府將兩岸定位爲互不隸屬且敵對的兩國關係,甚至擴張各項法令解釋,侵害人民權利,限縮兩岸交流空間,不但讓臺海情勢升高,陸委會、海基會亦不再扮演兩岸溝通往來角色,而是引戰、政治喊話的打手。「消失的兩岸」,不僅讓賴清德的兩岸演說無以爲繼,更對當前兩岸關係做了最佳詮釋。
「民主」是賴總統上任後談得最多的議題之一,甚至發明了「更大的民主」。但所謂「更大的民主」,就是司法淪爲政治打手,對在野黨無窮盡的追殺;對選舉結果不認帳,推動大罷免;對批評者惡意相向,司法追殺、網軍肉搜、各種造謠污衊層出不窮。曾經傲人的臺灣民主,成了「見不得人的民主」。難怪賴清德只能閉門談民主。
賴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前四講,根本就是「國家分裂四講」;無論其餘六講是延後、取消或閉門,已無關宏旨。賴總統災後開講,根據與會者形容,「少了政治味,多了祥和氣」,似乎要避免重演藍綠同聲反彈的難堪;但不論是否有「團結十講」之名,顯然賴清德對這些引發高度爭議的主題,念茲在茲。當國家領導人不思如何好好治國,只一意追求權力極大化,就是國家的災難。難怪賴清德團結喊得愈大聲,國家愈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