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臺灣需要獨立的公民運動,不是政府啦啦隊

大罷免已在綠營內成爲風潮,民進黨黨公職已無迴避空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的「公民運動」,在馬政府時期曾盛極一時。諸如反核、反迫遷、洪仲丘事件、太陽花運動等,均曾轟動一時,成功改變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軌跡。比較早期的社會運動,這些公民運動以新的動員和論述策略,降低運動參與門檻,甚至看起來更「潮」,而「正義」、「民主」、「對抗」等號召,也更容易引起認同。但其背後仍有政黨介入操作的痕跡。

民進黨執政後,公民運動漸被招安吸納,雖然民進黨政府違反民主和公義的政策仍時有所聞,甚至多過馬政府時期,但當初活躍的「公民團體」卻幾乎都銷聲匿跡,若干核心人物甚至進入黨政高層,成爲權力新貴。換言之,馬政府時期的許多「公民運動」,在綠營操作下淪爲奪權或護權的工具,其所在意者,並非社會公義,更非民主是否被侵蝕,而是如何幫助民進黨奪取並鞏固政權。

去年大選,民進黨失去立法院的絕對多數,結束長達八年的一黨獨大,賴政府權力受到真正的監督制衡。但公民運動又假借「青鳥」之名死灰復燃,並且不監督政府,只制衡在野黨。只要立法院有不符民進黨黨意的決議,這些團體就走上街頭抗議,而賴清德總統則慰勉有加。

民進黨雖稱尊重公民團體發動的罷免,但此次大罷免卻是由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發起,不僅各地都有民進黨部與公職全力推動,行政院更醞釀以覆議拖延新版選罷法的實施,中選會則配合宣稱仍適用舊法,在在顯示公民團體和民進黨行動互爲表裡。

日前有近二十個「民間團體」到中選會送件,宣稱已達第一階段罷免門檻。一同前往的,是護航綠營的老面孔、爲民進黨發動「認知作戰」不遺餘力的曹興誠等人。曹興誠將罷免形容成「反共剿匪、清除內奸的聖戰」。至此所謂大罷免是「公民運動」的假面具已被徹底撕破;其真實面目就是要爲民進黨翻轉國會、重回一黨獨大。

但爲重回一黨獨大而發動大罷免,勢將造成政治對立與社會撕裂,多數民衆並不認同,卻敢怒不敢言。直至罷免團體佔用連鎖咖啡店作爲連署點,咖啡店公告「謝絕所有黨派政治活動」,終於讓沉默的多數有了發聲機會。罷免團體宣稱自己是「公民運動」非「政治活動」,綠營支持者還「出征」該連鎖咖啡店,不料網路風向一面倒指責罷免團體。至於該連鎖咖啡店反而門庭若市,網路評論也是正面評價遠高於負面評價。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彰化溪州夜市。罷免團體宣佈要去設罷免連署站,該夜市卻聲明表示「不支持、不參與」罷免連署。綠營支持者出征,揚言抵制,結果反而自取其辱,遭到鋪天蓋地的「反出征」。很顯然,民衆已看穿「假公民運動」手法,不但不再懼怕被出征或抵制,甚至自發性「反出征」、「反抵制」。「公民運動」不再是正義化身,而是爲濫權護航的幫兇。

民進黨或其假託「公民運動」的側翼,宣稱站上意識形態和道德的制高點,就想裹脅民意、翻轉民主選舉結果,自然不可能獲得認同。而公民運動淪爲權力的附庸,當然也就只能欺騙自己的同溫層,而騙不了大多數民衆。綠營不能代表「公民」,也污名化了「公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