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誰比民進黨更「中國」?
賴清德面對朝小野大,立院法案若不合己意,即變成釋憲再釋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庸小說《鹿鼎記》,韋小寶出征黑龍江,與俄國俘虜擲骰子決定生死。不料一時手法失準,立刻喝道:這盤規矩相反,點小者贏。對方不服氣,他便正色說:此乃中國地盤,中國人點大就比大,中國人點小就比小。
回到現實世界。早年黨外人士標榜「民主靠制衡」,強調我國是內閣制,國會監督是核心。兩千年民進黨贏得政權,在國會仍是少數,便猛嗆對手「在怎麼野蠻」。二○○四大選後,立院就「兩顆子彈」成立真調會,扁政府隨即發明新學說,說行政對立法擁有「抵抗權」。
二○○八年馬英九大勝,民進黨利用馬王矛盾,動輒指控馬英九「黑手伸入國會」;聲稱立法須經協商,不可動輒表決。對於兩岸談判,則強調國會必須全程監督,調查權絕不能少。
二○一六年換蔡英文完全執政,「協商共識」隨手拋到九霄雲外。八年爭議政策無不表決再表決,黨意「一條龍」之順暢,只有國會全面改選前可媲美。
二○二四年賴清德又面對朝小野大,立院法案若不合己意,即變成釋憲再釋憲。爲釜底抽薪,「在怎麼野蠻」演進成大罷免,「抵抗權」則成了賴清德口中的「更大民主」。
把韋小寶的「中國」換成「民進黨」,便能完全解釋臺灣政治。所以,別再罵民進黨「去中國化」,誰敢說自己比它更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