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國「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上線 可望助中國文物回家

1989年5月,中國政府從美國成功追回的湖北秭歸縣屈原紀念館被盜文物戰國青銅敦,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取材自中國新聞週刊)

中國官方近年展開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相關行動,但受限多種因素,成果有限,近來這項行動可能出現轉機。據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近期上線了一個名爲「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網站,建成了一座虛擬展廳,試圖藉此讓這些被盜文物的命運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也讓中國官方和相關人士爲之振奮,認爲這爲被盜中國文物回家又開啓了一條新路。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導,2025年9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上線了一個名爲「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的網站,該網站使用來自46個國家的250多件被盜文物的詳細信息,建成了一座虛擬展廳。在國際上追索被盜、非法流出國境的文物,是一件混合了歷史、法律和外交問題的複雜事項。而建立數據庫和虛擬博物館這一篇篇的「尋人啓事」,也是對非法販運文物行爲的打擊和警示。

或許,這座虛擬博物館的建立,將成爲追索文物領域「一個轉折性的事件」。

在這個網站目前展出的數百件文物中,一共有4件來自中國,是不同姿態的四尊青銅羅漢像,都是在1996年秋天從安徽壽縣博物館被盜走。1996年11月一天夜晚,安徽省壽縣博物館內存有的15尊青銅羅漢像突被盜走7尊,其中兩尊爲國家二級文物,另外5尊爲國家三級文物。截至2024年,失蹤的7尊青銅羅漢像已經被追回3尊,剩餘的4尊正是如今在「被盜文物虛擬博物館」所展示的4尊。

事實上,追索流失海外文物並非易事,因爲文物的盜竊和走私,有些發生在文物流失國的戰爭和社會動盪時期,這些國家當時無法有力地懲治盜竊活動,事後也很難通過外交手段將流失的文物要回。比如,中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的戰爭時期就一直有文物大規模流出的現象。人們所熟知的圓明園獸首、敦煌藏經洞文物等「國寶」,都是在這些時期流出的。一旦在動亂年代中被掠走,文物的歸家之路就變得異常艱難。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的出現,才正式開啓了追索海外文物的新階段。中國在1989年就加入了這一公約,但目前看來,國際公約只能爲其生效後發生的被盜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追索提供法律依據,對於更久遠的事情則沒有「溯及力」。

不過,近年來,中國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更多的成果。比如2025年6月,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帛書——長沙「子彈庫帛書」的第二卷、第三卷,在流落海外79年之後順利回到中國,依靠的主要還是文物持有方的歸還意願、專家學者對文物狀況的深入研究,以及相關各方的協調合作,是文物追索的一個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