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博會如何爲“一帶一路”鏈接新機會?塞爾維亞研究員的深度解讀來了

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於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塞爾維亞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娜塔莎·斯塔諾耶維奇日前在《中國日報》撰文稱,在共建“一帶一路”迎來新階段之際,中國舉辦鏈博會可謂恰逢其時,爲各國企業帶來了巨大機遇。

中國舉辦鏈博會恰逢其時

文章指出,過去十餘年,“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互聯互通的宏偉願景,發展成爲規模龐大、充滿活力的全球貿易和產業合作平臺。該倡議一度聚焦鐵路、港口、公路和能源走廊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項目將亞洲、歐洲、非洲及其他地區連接起來。如今,隨着該倡議步入新階段,產業、市場和數字系統之間更深層次的功能整合成爲發展重點。

第三屆鏈博會的舉辦可謂恰逢其時,爲理解上述轉變提供了新視角。隨着“一帶一路”倡議聚焦融合發展,鏈博會成爲全球產供鏈企業的重要對接平臺。它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窗口,更是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價值鏈之間進行協作的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爲擴大貿易往來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7個城市,連接11個亞洲國家超過100個城市,大幅縮短了歐亞大陸的運輸時間。得益於中國的投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港口煥發新生機。與此同時,中巴經濟走廊等走廊建設打通了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脈。這些項目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物流的可預測性,併爲那些曾被全球供應鏈忽視的路線帶來了戰略機遇。

下一階段,“一帶一路”倡議預計將致力於促進物流、產業、數字和金融領域的融合。這類融合不僅可以促進貿易往來,也能夠推動價值創造。如今,區域供應鏈正逐步轉變爲以互聯互通爲基礎、以協同合作爲動力、具有增值潛力的產業生態系統。

鏈博會爲各國企業帶來巨大機遇

文章進一步表示,鏈博會等博覽會不僅展現了治理模式,還展示了有助於提升供應鏈韌性的尖端技術。比如,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和預測模型被用於預測潛在的運輸中斷、優化貨運路線、實時監控貨物狀態以及支持動態風險評估。

鏈博會還爲提升法律和制度框架的互操作性搭建了示範平臺。隨着參展者不斷分享在數字通關、數據合規和物流保險等領域的跨境解決方案,全新層面的互信和可預測性正在逐步建立起來。

透過國際博覽會和論壇可以看出,中國致力於促進全球貿易。2018年啓動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進口博覽會之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則是重要的外交活動,論壇促成的簽約項目和交易額穩步上升。

2023年啓動的鏈博會聚焦鞏固和整合全球供應鏈。與其他博覽會不同,鏈博會連接着物流供應商、製造商、金融公司和監管機構。今年舉辦的第三屆鏈博會設置了先進製造鏈、智能汽車鏈、綠色農業鏈、清潔能源鏈、數字科技鏈、健康生活鏈六大鏈條和一個供應鏈服務展區,並首次設置創新鏈專區。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供應鏈服務展區匯聚了物流、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商。

自2023年啓動以來,鏈博會吸引了亞馬遜、蘋果、英特爾、埃克森美孚、特斯拉、高通、霍尼韋爾和通用電氣醫療等大型企業參展,具有極高的國際參與度。

文章最後強調,鏈博會這樣的平臺至關重要,它不僅連接着貨物,也匯聚了目標和戰略。

(英文原文刊發於《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