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頂流回歸,商業化路在何方?

時隔三年,李子柒迴歸,並再次成爲互聯網頂流。如何看待李子柒及其商業價值?新消費IP能否強勢出海?11月20日,在第一財經主辦的《投資人說》圓桌沙龍上,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嘉成創投創始合夥人、盛景研究院院長彭志強分享了他的觀點。

小編將發言全文精編如下,希望對您有所啓發,enjoy~

第一財經高遠: 李子柒這次迴歸依然將唯美的製作視爲核心追求,對商業化的運營似乎沒有做更多考量。作爲投資人,您如何看待這樣的創業者?

彭志強:我認爲,無論是打造IP、內容產品,還是開發任何產品,都需要具備兩個關鍵因素:獨特的差異化和長期主義。這兩點在李子柒身上都表現得非常突出,這也是任何商業化和資本化的前提條件。

商業化與資本化是不同的邏輯。未來的李子柒可能會逐步考慮適度的商業化。目前,她似乎更注重非遺的傳承,因此在商業化方面顯得非常謹慎。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資本化的潛力纔是關鍵所在。投資人不僅關注商業化是否可行,更關注其是否能夠長期可持續、更大規模地實現商業化,同時能否接受資本市場的各種規則和挑戰。這一點往往與創始人自身的願望和追求密切相關。

第一財經高遠:李子柒目前似乎並未對自己的商業化路徑做出清晰的規劃,您對此有何建議?

彭志強:對於一個創業者,尤其是像李子柒這樣具有強烈個人IP色彩的人,投資人很難直接給予具體的商業化建議。她之所以成爲“李子柒”,正是因爲她擁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如果強加外界的商業化路徑或方向,反而可能會讓她失去自我,不再是原本的李子柒。

我的建議是,她需要首先追隨內心的聲音,因爲商業化的難度並不亞於內容創作。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強烈的願望,她很可能會在商業化過程中反覆猶豫,最終陷入停滯。因此,商業化必須是她自願選擇的方向,而不是外界強加的結果。特別是對於女性創業者來說,感性是她們的一大特質,過於強勢的商業化要求可能適得其反。

第一財經高遠:李子柒與前東家的糾紛尚未完全解決,前東家仍然擁有其過去品牌的使用權。對李子柒未來的商業化發展,您有何建議?

彭志強:李子柒的經歷爲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如果要給李子柒具體建議,我認爲她首先需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她希望商業化或資本化的程度是什麼?作爲一個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IP,適度的商業化是必要的,否則她和她的團隊都將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另一方面,資本化是一個和商業化完全不同的話題,商業化不等於資本化,資本化它需要滿足資本市場的規則,而非單純基於個人意願。

資本化的核心在於能否實現長期的複製、擴張和規模化。從目前看,李子柒尚未回答這個問題。因此,建議她先聚焦於“如何實現適度的商業化”,待充分準備後,再考慮是否走向資本化。這種漸進式的策略可能更適合她的節奏。

第一財經高遠:許多內容創業者從個人IP發展爲機構化運作模式,例如從幾個人的團隊發展爲機構型自媒體,甚至試圖複製傳統媒體的架構。對此,您怎麼看?

彭志強:從個人IP到機構化,這是一條充滿誘惑但極具挑戰的道路。無論是內容創業者轉型機構化,還是個人天使投資人轉型爲機構化投資,其過程都需要克服巨大的難題。

短期來看,李子柒作爲一家“小而美”的機構或工作室是一條可行的道路。然而,要真正成爲資本市場中長期發展的平臺化企業,例如迪士尼或奈飛,這需要完全不同的運行邏輯。

第一財經高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傳播領域,個人IP的突出程度似乎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您在接觸創業者時,會特別關注他們是否具有鮮明的個人IP特質嗎?

彭志強:個人IP是否鮮明並不是我們投資決策的核心因素,只是一個相關的考量因素。在某些商業模式中,如果個人IP能爲企業發展帶來加成效果,我們會將其納入考慮,但它不是決定性因素。資本化的企業與個人IP之間仍然有本質區別。

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們更關注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資本化要求企業具備可複製、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而這通常超越了個人IP的範疇。因此,個人IP的突出與否,只能作爲我們評估企業潛力的一個補充因素。

第一財經高遠:對於那些具有鮮明IP特徵的創業者,例如科學家或專注硬科技的匠人,您會引導他們去強化自己的個人IP嗎?

彭志強:首先,我們非常鼓勵企業打造品牌IP,因爲品牌是企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至於企業家個人是否需要塑造IP,我們持中性態度。如果個人IP和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例如能夠增強企業影響力和融資能力,我們會鼓勵他們強化這一點。但如果兩者關聯性較弱,過度強調個人IP意義就不大。

第一財經高遠:在當下的資本市場環境下,您如何看待消費類企業和科技類企業的融資與發展?

彭志強:資本化對消費類企業來說仍然有很大的機會。目前港股和A股併購渠道依然敞開,但關鍵問題在於,我們真正優秀的企業仍然太少。無論是科技企業還是消費企業,融資難或資本市場遇冷的本質原因在於缺乏高質量的企業。

我一直強調,每個企業家、創業者都是自己企業最大的投資人。創業者需要站在投資人的視角,規劃企業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路徑,而不是被短期利益驅使,盲目擴張。在這樣浮躁的環境中,學習李子柒的長期主義和耐心尤爲重要。

我稱這種心態爲“沉靜領導力”。“沉”是下沉的沉,“靜”是安靜的靜。今天的中國並不缺資本,也不缺機會,真正缺的是創業者的靜氣與耐心。無論投資消費還是科技,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找到並支持真正優秀的企業。

第一財經高遠:在今年年初的專訪中,您提到硬科技投資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佈局,短期內對就業和市場影響有限。結合李子柒迴歸的現象,是否應該更大力度扶持消費類項目的發展?

彭志強: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看,一直都在大力鼓勵消費產業和消費類企業的發展。雖然階段性地在A股IPO上對消費類企業有所限制,但背後的邏輯是明確的:消費類企業相較於科技類企業,更具“自我造血”能力。

消費類企業可以通過C端用戶直接盈利,代理商或加盟商可以爲其放大槓桿,擴大市場規模,從品牌商角度,他們可以實現輕資產擴張,工廠等供應商也能提供賬期支持。理論上,消費類企業不缺資金支持。而硬科技企業則不同,他們需要長期研發,可能耗時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產生效益,因此資本市場優先支持科技企業是合理的。

對創業者而言,只要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將業務做到紮實、有價值,就不必擔心資本化問題。國家政策和資本都會支持真正優秀的企業。

第一財經高遠:您如何看待創業激情的重要性?

彭志強:創業激情對創業者來說至關重要,但這並不僅限於“做老闆”。如今將創業等同於“做老闆”的難度越來越大,“做老闆”是很難的,99.9%的人都不適合去做老闆。

創業精神更應該被理解爲一種對工作的熱情和投入。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可以展現創業者的精神,那種全力以赴的勁頭是無價的。

李子柒的意義恰恰在於她啓發了更多普通人,讓大家在自己的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沉穩與靜氣,用心把手頭的事情做到極致。無論是創造美感、提升品質,還是保持審美在線,這些都是普遍適用的職業態度和精神。

真正能去創業、當老闆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但將創業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可以讓每個人都更接近成功的軌道。

第一財經高遠:AI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否會對內容創業產生衝擊?例如李子柒這樣的個人IP,未來是否還能保持競爭力?

彭志強:AI技術無疑會對內容創業產生顛覆性影響。正如Sam Altman所說,“未來一個人,一萬塊GPU,就可能成爲一家獨角獸公司。”AI的核心在於將個人能力極致化、最大化,這對個人IP來說反而是一種利好。未來的個人創意者需要學會駕馭AI工具。你的創意越獨特,對AI的調動能力越強,創造力就越能被放大。

從內容生產的角度來看,未來可能只需投入1%的創意,剩下99%的執行都交給AI完成。這爲個人IP和創意者打開了巨大的窗口期,也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李子柒這樣的現象級IP,儘管會面臨技術變革的挑戰,但只要善用AI,仍將持續擴大其影響力。

第一財經高遠:隨着消費類IP逐漸走向出海,您認爲他們應該注意哪些關鍵點?

彭志強:消費類企業及IP出海對於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整個經濟格局的優化也有深遠影響。當前,美國加徵關稅背景下,中國企業在海外如何提高自身的控制力和定價權顯得尤爲重要。而IP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爲企業提供競爭優勢。例如,泡泡瑪特憑藉其強大的IP能力,在海外市場表現出色,其市值在港股中重回千億港幣級別。

未來,企業出海的重點不應是依賴低價格競爭,而應專注於創新、品質、差異化及文化內涵。與其在價格上“卷”得兩敗俱傷,不如通過高價值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國際市場的尊重和消費者的喜愛。這不僅能提升品牌的國際聲譽,也能實現長期的商業可持續性。

面對海外市場的複雜性,中國企業在出海時需要深入理解每一個區域市場的核心客戶羣及其核心需求,並據此調整核心產品和銷售系統。只有通過“全球本地化”策略,企業才能適應並滿足不同市場的獨特需求。

正如我即將出版的新書《極簡增長》中提到的,企業需要通過“四個靈魂追問”來回答核心問題:核心客戶是誰?核心客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核心產品滿足核心客戶核心需求?核心銷售系統如何實現規模化銷售?

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助於企業在本地市場建立競爭優勢,也能確保企業出海戰略的成功。如果企業只是簡單依賴在中國市場的低價格優勢或“降維打法”去開拓海外市場,很可能面臨失敗。只有在尊重並融入當地市場的基礎上,中國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全球化目標。

第一財經高遠:類似胖東來的商業連鎖店在海外擴張時,應注意哪些策略?

彭志強:對於商業連鎖店,最重要的是在目標市場實現“統治性的密集開店”。零星布點或試水階段可以積累經驗,但長期成功必須依賴密集佈局以提高單店的生命週期價值(LTV)。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紮根於目標市場,成爲當地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日本7-11僅僅在泰國通過超高密度佈局就開設了14,000家門店,成爲泰國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統治性的密集開店策略,不僅提高了經營效率,也增強了品牌認知度。對於中國企業,單純依靠點狀分佈的門店僅僅是一種品牌試水而已,戰略意義非常有限,只有在區域市場形成穩定的消費者習慣和品牌忠誠度,才能實現長期的增長。

第一財經高遠:泡泡瑪特的成功出海給予我們什麼啓示?

彭志強:總體而言,泡泡瑪特的成功核心並不依賴生產與供應鏈等中國傳統優勢能力,而是基於其強大的IP塑造和商業化能力。這也是爲什麼像迪士尼這樣的公司能夠在商業化上做到極致——它們以動畫IP爲基礎,通過高度專業化的運營,將商業化和資本化成功結合。

相比之下,個人IP如李子柒,往往受到個人價值觀和情感考量的影響,商業化的推進只能更爲謹慎。因此,未來更具有資本化潛力的IP往往是企業IP或動畫類IP。

在出海問題上,我們需要認識到,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成爲全球化巨頭。儘管實現全球化是少數雄心勃勃企業的宏偉目標,但對於更多創業者而言,出海是一種建立區域性好生意的機會。許多中國創業者都有可能在全球各地打造年利潤數千萬的成功生意,首先做好商業化,少些考慮資本化,這可能是目前出海的最大機會。

個人IP與迪士尼等經典IP對比,通常缺乏長期規劃和以終爲始的商業化策略。商業化和資本化是兩個不同的方向,大多數個人IP適合商業化,而真正能實現資本化的案例極少。因此,創業者需要區分這兩者的意義,將重心先放在做好一門好生意上。

第一財經高遠:李子柒式的IP未來的商業化可能的路徑選擇是什麼?

彭志強:李子柒憑藉流量和原創內容能力完全可以走通商業化的道路,但關鍵在於她願意走到什麼程度。

未來的企業生態將是“大者越大,小者越小”,超級平臺型公司與小而美的小企業並存。

對李子柒而言,僅從外在觀察者角度觀察,她現階段可能更願意建立一個小而美、符合自身審美和價值觀的小型公司,而非追求成爲大型平臺型企業。

商業化必須以終爲始,從目標市場的需求倒推內容設計,而非簡單地將內容生產後再思考如何售賣產品。例如,孩之寶通過爲電影導演提供玩具銷售分成激勵,使導演在影片中植入更多角色,爲後續孩之寶玩具衍生產品的銷售打下基礎,實現電影內容與玩具植入式廣告的完美融合。這種從商業化目標反推內容設計的閉環,值得內容創業者思考。其實這對內容創業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既要內容受歡迎、審美在線,又要潤物細無聲地植入商業化的種子,這在內容創意上顯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內容源自第一財經《投資人說》圓桌沙龍直播內容整理。

人生只有四千周,而企業生存期更短,跨越10年經營期的企業少之又少,企業要想有質量地活下去,活得更好更久,“極簡增長”就是看透並掌控事物本質的那個關鍵點。

選對了路,路就不會遠。盛景推出《極簡增長 立竿見影》在線課程,期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企業走上增長道路。未來有多近,在於我們已經走了多遠。未來有多遠,在於我們與誰同行。期待與你同行、共勉。

歡迎大家點擊底部【閱讀原文】觀看《極簡增長 立竿見影》的在線視頻課程,瞭解如何用極致簡單的增長方法論,實現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