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課程推動小初協同育人

鄭州高新區行知中學(含小學部)針對傳統愛國主義教育中輕實踐、重說教、碎片化的問題,基於學生九年貫通式培養邏輯,打破小學與初中課程壁壘,提出了“實踐·體驗·養成”的體驗式德育理念,構建“具象化體驗—情感共鳴—抽象內化”的立志課程。

立志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理想信念爲主要目的,以偉大人物的成長經歷、人生選擇、挫折與成就爲主要學習內容,通過讀、觀、講、演、研、析、創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偉人的愛國之情、救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的綜合育人課程。如錢學森放棄優渥條件回國攻堅、少年毛澤東“孩兒立志出鄉關”的志向、鄧稼先隱姓埋名的堅守……這些故事天然具備感染力,易觸發青少年對“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的思考。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一般處於感性認知水平,思維能力處於形象思維水平,在這一階段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習慣養成爲主。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處於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過渡水平,思維能力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水平,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統整的內容應側重體現知識性強、能夠啓發思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依託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理念,我們將義務教育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目標按學段縱向劃分爲五個層次,即:一、二年級認識、愛護國家標誌;三、四年級瞭解國家歷史,發揚革命傳統;五、六年級認識和處理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七、八年級認同傳承中國文化、制度、精神;九年級成爲有愛國意識、情懷、能力的中國公民。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會因材施教,設計符合學段特點的學習活動,多角度、多形式感知偉人的精神與貢獻。

在立志課程設計中,“主題人物”彷彿是一座燈塔,照耀着師生的心靈。該課程更像是一面旗幟,匯聚着多學科、多領域教育資源,實現協同育人。學校以“主題人物”爲核心,鏈接學科教材,統整學科活動,做到橫向融合。在“黃旭華”主題人物學習中,我們將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太空一日》《“蛟龍”探海》等文章與物理學科中的“壓強”“浮力”“物體的浮沉條件”,以及數學學科中的“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整合在一個項目任務中學習,讓孩子們感受科學家精神、瞭解現代科技的魅力。我們還圍繞“主題人物”開展閱讀活動,列出一至九年級閱讀書單,涵蓋繪本、傳記、科普讀物、學術著作等不同類型,利用每日閱讀課、寒暑假進行師生共讀。

在立志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強調用“評價”來驅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落地。我們將評價標準具象化爲“五個一”,即:完成一份對偉人精神理解的藝術創作、參加一次社區服務、結合偉人精神和自身興趣特長制定一份短期和長期目標行動計劃、在項目式學習中提出一份有創意的想法或解決方案、進行一次主題演講。其中,小學更側重情感薰陶、行爲習慣養成、初步的價值認同和表達;中學更側重深度理解、社會責任培育、將立志轉化爲具體行動規劃和初步實踐。我們還通過成長檔案袋,收集學生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各類“證據”,用“行知五色幣”及時評價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

(作者系河南省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知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1日 第05版

作者: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