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錚:提升學生參與種植活動積極性

編者按:學習宣傳貫徹《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精神,系統領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強國建設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務,推動解決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是當前教育系統的重大政治任務。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精銳科研力量,圍繞《綱要》核心內容,在紙媒、電視、網絡等平臺開展闡釋研究,助力《綱要》落地生根,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現摘取部分優秀成果,陸續推出,以饗讀者。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實施勞動習慣養成計劃,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解決複雜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春回大地,正是種植好時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種植活動,積極開闢場地、開發課程,但部分學校因學生參與率低、興趣難以持續,導致活動虎頭蛇尾,課程難以維繫。爲此,需從學生心理需求和行爲特點出發,優化種植活動課程設計,調動並保持學生參與校園種植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滿足學生自主需求,激發種植興趣。應在種植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讓學生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嘗試。例如,學生可自主選擇種植品種和管理方式,學校則通過提供多樣化選項和方法、工具引導其形成理性選擇。對於低年級學生,教師可推薦易養的果蔬綠植,如草莓、西紅柿、太陽花等;對於高年級學生,可提供技能輔助和情感支持,幫助其理性評估種植目標。此外,學校應挖掘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新奇的種植體驗選擇,因爲種植課程的首要任務是要與學生共同創造一個有意義、有意思、有挑戰、有期待的開始,這是種植活動富於生命力的起首,也是激發並保持學生參與興趣的關鍵。

控制種植難度,強化科學性與規律性。在激發學生興趣後,種植活動需着力幫助學生匹配與挑戰難度相當的能力,保持勝任感。控制種植難度是種植過程設計的關鍵。一般而言,種植難度與植物生長週期和生長階段跨度成正比,低年級學生可從成苗或開花階段開始種植,高年級學生則可挑戰從種子育苗到果實處理、新種儲存的完整過程。爲進一步簡化操作,降低整體難度,種植課程應提供階段性目標和觀察、養護行爲指南,引導學生搜尋、建立植物生長的相關技術指標參數,幫助學生形成科學觀察、規律性養護的種植習慣。可以在活動過程中穿插互動設計,通過設置交互任務與分工合作,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保持信心,提高學生在社交互動中的認同感,保持過程參與率。

放大收穫意義,提升學生價值感與成就感。收穫是種植活動的重要育人環節。學校應設計多樣化的成果展示和實踐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收穫的喜悅與種植的價值。除了親手摘取、品嚐的直接感受,高年級學生可爲低年級學生提供成苗,或將種植成果用於生物、化學實驗。學生還可通過繪畫、攝影、寫作、手工製作等創作方式展現收穫的喜悅與感悟,或將果實加工成果醬、醃菜等,進一步拓展實踐體驗。此外,學校還可通過與家長分享成果或公益捐贈等方式,放大種植活動的社會價值,提升參與種植活動的成就感。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5年2月19日

作者 | 李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