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有三不隨”,不管多不好意思,這三種禮最好別隨,毫無意義!
《禮記》中雲: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隨禮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種行爲,每當誰家有喜事,大家都會送上自己的禮品,這樣關係可以更近一些。
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講究禮尚往來,注重人情世故,關係才能親近密切。
可是到了一定年紀,隨禮卻很可能會變成另一種意義。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是什麼?”
底下有一個高贊回答是:
“做人,放下面子,拒絕別人。做事,停止衝動,慎重選擇。”
人到中年才明白:
不管多不好意思,這三種禮最好不要隨!
01、巧立名目的禮,不隨
人逢喜事辦酒席慶祝,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僅是向親戚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悅,也是聯絡感情。
但如果不管大小事都辦酒席,那顯然不是爲了聯絡感情,而是爲了單方面分享自己的喜悅,並收取客人的禮金。
不可否認,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總是巧立名目辦酒席,來收客人的份子錢。
朋友有個遠房親戚,小孩滿月、生日擺酒席,喬遷、升學也擺酒席。美其名曰,慶祝。
每次碰到這種事,這個遠房親戚就特別高興,大擺幾十桌。
朋友每次去她家參加宴會回來,都抱怨人多又沒幾個菜。
久而久之,原本延續友誼的一種方式,慢慢變成了一種負擔和壓力。“隨禮”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反感、厭惡。
所以,遇見這種情況,最好不要隨禮,沒有意義,還容易助長歪風邪氣。
人到中年,社交是很重要的一樣東西,但如果是靠隨禮來維持社交,那麼這樣的關係必然不會長久,遇到問題,必然是大難臨頭各自飛。
02、有去無回的禮,不隨
隨禮,講究的是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並不是金錢交易,而是情感維繫,重視錢利的人,沒有真心,不重感情。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收禮時希望別人付出很多,到自己還禮時,就各種摳門甚至不想回禮。
在你礙於面子一次次隨禮後,當你需要幫助時,這種人只會冷眼旁觀,找藉口逃避。
那些愛佔便宜的人,總是打着感情的幌子,待人虛情假意,只爲給自身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如此貪婪的人,或許能嚐到一時的甜頭,但長此以往,只會使人厭惡,終究佔不到任何便宜。
這種明擺着佔便宜的禮,沒必要隨,否則只會餵飽對方的貪慾,於己沒有任何好處。
人到中年,面對那些貪得無厭,愛佔便宜的人一定要敬而遠之,這種禮上了毫無意義,甚至會讓自己淪爲笑柄。
做人最大的體面,是有人喜歡你的禮尚,也欣喜你的往來。
03、點頭之交的禮,不隨
人生在世,一輩子會有許多人走進我們生命裡,但能留下來的極少,大多數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匆匆過客。
我們一生會遇到許多人,但多是點頭之交。偏偏這些點頭之交,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困擾。
他們不管關係如何,明明只是泛泛之交,明明只是打個照面,明明許久都不聯繫了,也要先通知你一聲再說。
他們的理念裡衡量送禮金的標準,不是你們認不認識、熟不熟,也不是是不是親戚、是不是好友,而只是能不能來參加?能不能多拿一份份子錢?
你不去參加,怕面子過不去;去參加,自己心裡又不舒服,左右爲難。
其實,你不必爲難自己,這種邀請可以直接拒絕。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好的人際關係,都是看你過得好,爲你開心;看你過得不好,能幫就幫一把。
親人和朋友的存在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他們給了我們足足的安全感, 他們給你的感受就是真誠往來,用心付出,真心相待,珍惜彼此。
所以,對於長時間不聯繫你的點頭之交,大可直接拒絕。
人到中年,“隨禮”也是一門藝術,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行如何。
隨禮,隨的是感情,驗證的是人心,對於虛僞小人來說,隨禮就是一場利益交換。
真心在乎你的人,不會爲了利益傷害感情,別有用心的人,纔會處處算計,消耗彼此的感情。
人到中年,看破人間三千事,越活越通透,去珍惜那些真心實意的人,貪圖便宜的人要趁早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