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在快速變化社會中講好“文博”故事
(原標題:【理響中國】在快速變化社會中講好“文博”故事)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在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上肩負重要使命。2025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至19日,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行,圍繞“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主題,集中展示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重點強調在快速變化社會中,博物館如何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積極應對各種機遇與挑戰,與社會發展能夠同頻共振。
中國博物館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發展,明確提出了博物館爲社會主義服務,爲人民服務的性質、任務和發展方向。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博物館事業得到恢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發展,我國各類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和免費開放、滿足民衆需求、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博物館事業前所未有地繁榮興盛。在博物館數量上,截至2023年底,中國博物館總數達到6833家;2024年底的統計結果有望超過7000家,在總數上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藏品數量上,我國現擁有1.08億件(套)可移動文物,述說着中華文明脈絡和歷史智慧。在社會功能發揮上,我國博物館免費開放率超91%,覆蓋國內300多個地市,平均每20.63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累計優惠觀衆100餘億人次,是世界上享受博物館免費開放服務人口最多的國家;電視節目《國家寶藏》、《中國考古大會》等引爆大屏小屏,舞蹈《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廣受追捧。
“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後,14億多人口的文化需求成爲博物館發展的強勁動力,富起來、更自信的中國人必然要求更爲豐富的精神生活。隨着當今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更新迭代,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力也在日益凸顯:從過去博物館門可羅雀到現在“一票難求”,從過去作爲文化生活的一個選項到現在的不可或缺,博物館被賦予新的使命和任務。作爲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需要審時度勢,守正創新,於變局中開新局。
堅守初心,堅持博物館的公益屬性,確保博物館傳承歷史文化、賡續歷史文脈的使命宗旨不變,確保服務公衆、服務社會的宗旨不變。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是博物館最重要的資源,要堅持“保護第一”。現在,我國博物館一年修復文物藏品達9.8萬多件(套),有效改善了文物健康狀況。然而,由於自然和人爲原因,文物損毀事件時有發生,保護工作依然繁重艱鉅,尤其是大量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分佈在縣域,比較分散,管理困難。2023年11月起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摸清“家底”,將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納入大數據管理,實現從重點保護到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要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充分發揮博物館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通過教育和研究活動,讓館藏資源轉化爲觀展收穫,讓博物館這所“大學校”更有吸引力。
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變遷,準確識變、科學應變,採取擴大供給,優化服務的措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應看到,當前博物館發展還存在“冷熱不均”問題,博物館“一票難求”現象集中在一些頭部熱門博物館,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高品質文化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要按照《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頂層設計,錨定2035年中國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的發展目標,對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的博物館,明確發展定位,從完善管理體制、健全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參與等方面,推進博物館繼續深化改革,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爲人民羣衆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