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考察太陽能板回收機制 證明臺灣守護永續能力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召委蔡易餘率隊,實地考察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圖/蔡易餘國會辦公室提供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召委蔡易餘19日召集經濟部能源署與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前往苗栗鴻升環境科技公司實地考察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蔡易餘與立委陳超明、鴻升環境總經理鍾佳勳及多位政府機關代表與會,並進行深入交流。
蔡易餘表示,面對自2035年起臺灣每年預計產生逾十萬公噸廢棄太陽能板,政府與產業有責任攜手因應,建立完善回收機制,確保綠能發展不造成環境負擔,也破除太陽能板污染環境的錯誤印象。此行考察不僅爲了釐清外界對廢棄太陽能板可能污染環境的疑慮,更重要的是透過實地走訪、瞭解回收產業現況,強化政府推動綠能產業的信心與決心。
蔡易餘強調,太陽能光電板最困難的是土地取得的問題。未來太陽能光電板將逐步契約期滿,經濟部能源署應協助更換髮電效率更高的光電板進行汰舊換新,提升整體使用率。他也呼籲環境部作爲末端回收機制之主管機關,應積極支持具備處理能力的國內廠商,協助擴大處理量能,並透過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與導入國發基金挹注資源,完善從設置到回收的完整產業鏈。
鴻升環境總經理鍾佳勳說明,該公司目前具備年處理3,600公噸廢太陽能板的能力,並可回收鋁、玻璃、銀、矽晶片及PVDF,達成百分百回收再利用。但他也坦言,廠區擴建所需的土地與資金仍是當前瓶頸,期待政府給予具體協助。
經濟部能源署代理署長李君禮迴應,臺灣自推動太陽能以來僅20年,雖目前尚未出現大量廢板潮,但未來數年勢必陸續浮現。此次考察顯示國內已有具備技術與產能的業者,政府將持續完善政策說明,讓社會對綠能政策更具信心。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補充道,目前產業困境主要包括土地、資金與人力三大挑戰。環境部正研擬相關計劃,包括,設置氣候循環園區以解決土地問題;運用已撥補之國發基金100億元投入回收產業及透過產學合作培育綠能人才,強化後端產業整體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