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思維入影像 餘富盛製片《翠湖》勇奪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餘富盛以跨域專業能力,將歷史人文思維融入影視創作。(文化大學提供)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餘富盛以跨域專業能力,將歷史人文思維融入影視創作。他擔任製片的電影《翠湖》,在今年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中榮獲「最佳影片獎」,併入圍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入選第7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SIFF),作品的佳績肯定他的跨界創新,凸顯文化大學培育多元人才的教育特色。

餘富盛在文化大學攻讀史學博士,與家庭淵源相關。他的父親爲文大校友,與現任史學系主任桂齊遜是同學,自小在父親與老師影響下,培養對自然、人文與歷史的濃厚興趣。大學在外修習新聞傳播期間,他以揹包客方式,走遍中國大陸,其中雲南昆明的經歷成爲日後影像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大學時期,餘富盛便開始投入紀錄片拍攝,這些經驗奠定其在影視產業的專業基礎,啓發他將歷史關注與家庭故事結合,透過影像呈現世代記憶與社會價值。畢業後,前往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深造,師從奧斯卡得主級導師與院長Jena Memel,系統學習電影製作與敘事方法。3年的學習完成多部紀錄片,累積國際化影像視野。返臺後持續創作,同時投入教育領域,將學術研究與影視實務結合,迄今在教育與影視產業深耕多年。

餘富盛現任開南大學文化創意課程老師,與臺灣多位導演保持密切交流。他指出,臺灣擁有多元且自由的拍攝環境,是年輕創作者的最佳養分,因此常勉勵學生踊躍參加比賽,藉由實戰累積創作能量。回顧十年前參加兩岸學生電影節的經驗,如今已見臺灣各大學積極投入,足見近年影視學習與創作氛圍愈發蓬勃。

《翠湖》是新銳導演卞灼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以雲南地方文化爲背景,細膩描繪家庭情感與代際互動,展現生活細節與人文關懷。身爲製片人兼製片主任,餘富盛肩負整合導演構想與劇組執行的重任,涵蓋資金調度、拍攝規劃及後期推廣。他本身主修歷史研究,善於將歷史思維轉化爲故事深度,成爲影片成功的重要推手。

餘富盛指出,未來將持續在臺灣、洛杉磯及華人區域拓展影視工作,計劃結合歷史、人文與國際視角,創作更多兼具文化深度與社會關懷的作品。他認爲,影像創作並非脫離學術研究,而是延伸學術精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使更多人透過視覺敘事理解歷史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