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御駕親征”的天子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御駕親征的天子,基本都是處於創業期的開國天子,或危難緊急關頭的天子,而且統一王朝的天子御駕親征的少,割據時代的天子親征的多。
御駕親征,表現了天子對征伐之事的重視,能對敵人起到震懾、威懾作用,更多是傳達一種政治信號。所以,大多數時候,天子即使御駕親征,具體負責作戰事宜的,還是手下將帥。注:以下天子的標準,秦以前,統計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和夏商周三代天子,秦以後只統計皇帝(即依中華禮制稱帝者)。
天子御駕親征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天子御駕親征的事蹟有:上古三代時期,歷史記載比較模糊,這裡只收錄史書中明確提到有御駕親征記錄的天子。
舜、禹徵三苗,將三苗勢力壓縮到長江以南,甚至西南山川中,將華夏族羣勢力拓展到江淮一帶。
夏啓伐有扈氏,有扈氏不服啓破壞禪讓制,起兵叛亂,最終被啓彈壓。寒浞領兵攻滅夏后氏殘餘勢力,僅遺漏少康一人。夏少康領兵消滅背叛夏朝的澆和寒浞,夏朝中興。夏桀攻滅叛亂的有緡氏,出兵在鳴條抵禦來犯的商人,兵敗被俘。
商湯先滅親附夏朝的部族韋顧和昆吾,後在鳴條打敗夏桀,將其俘獲流放。商武丁統兵出征平定朔方、土方、鬼方、羌方,南征荊楚。商帝乙率諸侯聯軍討伐南方的孟方,得勝而歸。
周武王
周武王牧誓伐商,向天下諸侯、方國宣示周人取代商人乃天命所歸。周成王御駕親征平定三監之亂,討滅東方的奄國。周昭王南征荊楚,這次周王“翻了車”,周昭王船沉於漢水之中,周人喪六師,王室實力和威望大損。周穆王率兵南征荊楚,東攻來犯的徐國。周宣王伐魯取勝,更替魯國國君;統治後期多次討伐戎人,均遭敗績,宣王中興結束。周桓王親征鄭國,鄭莊公是第一個敢於挑戰王室的諸侯,周桓王自以爲勝券在握,貿然出戰,被鄭國打得大敗,還被鄭將子都射中肩膀,最終一命嗚呼,王室威望徹底掃地。
漢高帝劉邦
漢高帝劉邦在統治後期多次出征異姓諸侯王,利用自身威望,拖着病體,到處平亂救火,爲兒子漢惠帝平穩即位掃清障礙。漢帝劉永,率兵抵禦東漢軍,後被部將所殺。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親率六軍,對戰赤眉軍十幾萬大軍,最終赤眉軍無力再戰,全軍投降。
漢昭烈帝劉備爲收復荊州、爲愛將關羽報仇,親征吳國,最終被吳將陸遜擊敗,舉國精銳盡喪。魏文帝曹丕南征合肥,被吳將朱然擊敗。
前趙末帝劉曜,多次征討西北羌氐部族,又親自抵禦後趙大軍來犯,因酒後墜馬被後趙軍俘殺。
冉魏皇帝冉閔,親征討滅後趙,但後來敗於前燕,身死國滅。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親征討伐段部鮮卑,擊退後趙來犯,出擊高句麗毀其都城,攻滅宇文鮮卑,奠定前燕霸業基礎。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率兵南征大破後趙,攻滅冉魏,慕容鮮卑正式入主中原。
前秦景明帝符健,率兵平定關隴。前秦皇帝符丕,親征平定國內叛亂,轉戰攻擊後秦,最終在行軍途中被東晉軍伏擊,身死。前秦高帝符登,親征多次擊敗後秦軍,但終被後秦姚興擊殺。前秦末帝符崇,在進攻西秦乞伏乾歸勢力時兵敗被殺,前秦滅亡。
成漢武帝李雄,攻梓潼兵敗。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領兵直下青、徐,吞併淮北;領兵滅翟魏、西燕;病重帶兵出征北魏平城,以報參合陂戰敗之仇,雖取勝,但于歸途病逝。西燕威帝慕容衝,領兵逃離前秦軍追擊,後轉戰攻入前秦都城長安。後燕惠愍帝慕容寶,帶兵出擊來犯的北魏軍,被打得丟盔棄甲。後燕皇帝慕容麟,在中山死守抵禦北魏軍,後被魏軍擊敗而逃走,去帝號。後燕昭武帝慕容盛,領兵擊破高句麗、庫莫奚,使後燕在遼西苟延殘喘。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擊敗後燕、重創後秦、討伐柔然,基本取得勝利。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兩徵柔然大獲全勝,南征直抵虎牢關和黃河,爲拓跋燾統一北方奠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掃滅北燕、胡夏、西涼、北涼等國統一北方,又南征劉宋直抵長江岸邊瓜步山。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征柔然,大獲全勝,刻石記功。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在退居太上皇后,由於皇帝拓跋宏年幼,他便自己親征柔然,獲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漢化改革後,3次徵南齊,拓地甚多,北朝綜合實力最終壓過南朝。
劉宋廢帝劉邵,率兵在建康城外新亭抵禦叛軍,被劉駿俘斬。劉宋孝武帝劉駿,稱帝后率兵攻入建康,俘斬劉邵。
北齊文宣帝高洋
北齊文宣帝高洋,北伐親征庫莫奚、破契丹,敗突厥;討平叛亂的山胡、柔然。北齊武成帝高湛,親至晉陽抵禦來犯的北周軍。
樑武陵王蕭紀,稱帝后,從蜀地統軍東下,欲攻江陵,結果被江陵蕭繹聯合西魏軍擊敗。
北周武帝宇文邕御駕親征破鄴城,滅北齊。
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率軍親征消滅吐谷渾,開拓青海之地數千裡;又三次不顧民力親征高句麗,導致天下民怨四起,隋朝崩潰。鄭國皇帝王世充,帶兵東攻滑州、黎陽,被竇建德擊敗。後與竇建德結盟抗唐,被李世民所敗,後投降。天興皇帝劉武周,率兵抵禦李世民,兵敗逃入突厥。楚國皇帝朱粲,領兵攻南陽、淅州,被唐軍所敗。許國皇帝宇文化及,稱帝后,攻魏州失敗,在逃亡途中被竇建德軍所殺。西秦末帝薛仁杲,兵圍唐朝涇州,最終被李世民俘獲斬殺。樑國皇帝樑師都,兵圍唐朝靈州,後欲引突厥兵來犯,被唐軍擊敗,最終被唐太宗派兵擊破,降唐。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親征高句麗,收復遼東,重創高句麗國力,爲其子唐高宗時期唐滅高句麗打下基礎。
大燕皇帝安慶緒,領兵設計破李光弼。大燕皇帝史思明,率兵與唐軍鏖戰河南,後在唐軍多路進剿下失敗。大燕皇帝史朝義,與唐軍連戰皆敗,兵敗自殺。大秦/大漢皇帝朱泚,領兵圍攻唐朝奉天,兵敗,逃亡途中被殺。楚國皇帝李希烈,領兵攻江淮,被唐軍所敗。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南侵代北,西征阻卜、達旦,東征滅渤海國。大齊皇帝黃巢,稱帝后苦戰關中,後東出河南,被朱溫、李克用所敗,最終自刎。後梁太祖朱溫,親征支援幽州劉守光,以圍魏救趙之計攻打李存勖的河東,最終失敗。後唐莊宗李存勖,親率大軍滅後梁。後晉高祖石敬瑭,率兵南下與契丹共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南征滅後晉。後漢高祖劉知遠,親自攻打後晉將領杜重威,不克。北漢世祖劉崇,與遼兵合圍後周晉州,連攻六十餘日不克,撤軍退走。後周世宗柴榮,親征北漢,獲勝,解除後周的邊境危機。後來3次親征南唐,奪取淮南江北全部土地,重創南唐。
宋太宗趙光義,不說了,這位仁兄親征遼國,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段子和笑話。遼景宗耶律賢,在高粱河之戰後,親率大軍攻宋,於瓦橋關大敗宋軍。遼聖宗耶律隆緒,隨其母承天太后蕭燕燕一同南征,迫使北宋議和,政治上平等對待遼國。宋真宗趙恆,在寇準逼迫下被迫親征抵禦遼軍,簽下《澶淵之盟》。夏景宗李元昊,稱帝后,親征大破吐蕃唃廝囉部,西征平定河西回鶻各部叛亂,東征侵奪北宋土地,北征擊敗遼軍,成宋、遼、夏鼎足之勢。遼興宗耶律宗真,親征平定宗室叛亂,又親征西夏,迫使李元昊稱藩。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多次率兵征討遼國,給予遼國沉重打擊。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率兵抵禦金軍入侵,戰敗逃走,最後被金人俘殺。遼德宗耶律大石,領兵收服高昌回鶻、東喀喇汗國、西喀喇汗國,又在中亞卡特萬草原擊敗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的大軍。金海陵王完顏亮,率兵六十萬南下攻宋,兵敗採石,同時後院起火,兵敗被殺。金世宗完顏雍,在遼陽稱帝后,領兵攻下金中都,入據大統。金末帝完顏承麟,在蔡州受禪登基後,率兵出戰蒙古人,兵敗被殺。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親征漠北平定東道諸王之亂。陳漢大義皇帝陳友諒,領兵親征吳王朱元璋,在鄱陽湖水域陣亡。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漠北。明宣宗朱瞻基,領兵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明英宗朱祁鎮,受太監王振蠱惑,領兵親征瓦剌,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包圍俘虜。明武宗朱厚照,領兵北上,在山陝邊境擊退蒙古小王子來犯,此後數次巡邊,令蒙古人入塞劫掠次數大爲減少。
清太祖努爾哈赤,領兵攻破大明撫順等地,又在薩爾滸擊敗明軍,席捲遼東,最後死在明軍死守的寧遠城下,被紅衣大炮打得不治身亡。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多次率兵入塞劫掠明朝,大量消耗了明朝有生力量,爲順治入關奠基;又率兵徵朝鮮,迫使朝鮮爲藩屬國。大順皇帝李自成,領兵出征山海關,被清軍大敗,後輾轉逃入湖北九宮山,被殺。大西皇帝張獻忠,率部轉戰四川,打擊四川明、清兩路人馬,後被清軍擊殺。周國皇帝吳三桂,稱帝后率5萬大軍南下攻取清軍所佔湖南永興。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帶兵三次親征噶爾丹,最終迫使噶爾丹勢窮被殺。玄燁也成爲最後一位御駕親征的天子。
可以看出,上古和夏商周三代,天子御駕親征案例較多,因爲此時國家尚脫胎於部落聯盟不久,天子還具備濃厚的部落聯盟首領性質,所需承擔。
同時,王朝開國時期,由於是“打天下”和鞏固統治階段,所以天子御駕親征較多。而且,亂世割據政權的天子比大一統王朝天子御駕親征的次數多。
另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天子御駕親征頻率比漢人王朝高,但漢人建立的大明王朝,其天子御駕親征的頻率也很高。這可能是因爲,大明前中期受蒙古人影響,武風比較重,中後期才慢慢排斥武人影響,開始建立穩定的文官執政模式,皇帝也就成了退居幕後、平衡文武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