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室/「史記」記載秦7大刻石 現今僅存2殘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琅琊臺刻石殘塊。(取材自官網)

秦代的石刻文字資料從東周時期一直到秦帝國統一時期都有發現,但數量十分有限。其中,秦始皇帝刻石是羣臣爲歌頌其功德、昭示萬代而所刻之石,是秦小篆的典型代表。據「史記」記載,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共有七次出巡,分別在山東嶧山、泰山、芝罘、東觀、琅琊臺,河北碣石,浙江會稽立下七大刻石。

據大公報報導,七大刻石傳爲丞相李斯撰文並書丹。分別稱「嶧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芝罘刻石」(公元前218年)、「東觀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會稽刻石」(公元前210年)。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此前撰文稱,這些刻石原物幾乎都已毀壞湮滅,僅存傳世摹本和翻刻本。現存於世的,只有山東岱廟的泰山刻石殘塊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琅琊臺刻石殘塊,均殘斷嚴重,文字漫漶。

此外,秦二世皇帝刻石,是秦二世皇帝巡遊之時,以詔書形式加刻在秦始皇帝泰山刻石、秦始皇帝琅琊臺刻石、秦始皇帝東觀刻石、秦始皇帝碣石刻石、秦始皇帝會稽刻石的下部和秦始皇帝嶧山刻石背面。相傳亦是李斯的手筆,是秦小篆晚期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