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二十餘年 《〈西遊記〉匯評本》出版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劉穎穎)在近期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西遊記〉匯評本》新書發佈會日前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
作爲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西遊記〉匯評本》歷時二十餘年精心編纂而成,全書共5冊,約200萬字,首次完整彙集了《西遊記》世德堂本、李評甲乙丙本、證道本、真詮本、新說本、原旨本、正旨本、含評本和清抄本等歷代重要版本的評點內容,全面收錄序跋、凡例、回評、眉批、夾批等豐富評點形式,以世德堂本爲底本,參校8種珍稀版本,系統、完整地呈現了明清兩代學者對《西遊記》的多元解讀。本次出版,不僅填補了四大名著中《西遊記》長期缺乏完整匯評本的學術空白,爲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文獻支撐,更通過梳理不同時期的評點文字,揭示了《西遊記》在藝術手法、思想內涵及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意蘊。其中,明清評點文字中涉及的道教理論、三教合一思想,亦爲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宗教流變等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原傳媒股份公司董事、總編輯董中山表示,《〈西遊記〉匯評本》的出版是中原出版集團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成果,體現了中原出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該書不僅爲學術界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更爲大衆讀者打開了理解經典的新窗口。
發佈會現場,專家圍繞《西遊記》的學術價值、版本流變及文化內涵展開了深入探討。商丘師範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韓洪波作爲本書主要整理者之一,介紹了新書的出版背景和出版過程,對《西遊記》各個版本及其評註的特點進行了總結,指出“本書的特色就是把這些評語全部彙集在一起,並且與正文對應,方便學者研究和讀者閱讀”“有助於比較研究和綜合分析”。
在談到普通讀者可能對評點中儒釋道內容感到困惑的問題時,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周絢隆建議讀者“從文本出發”,享受閱讀《西遊記》的愉悅,不必強求理解所有評點。遼寧大學文學院院長鬍勝認爲本書的批點文字可以“提供給讀者一些意想不到的思路,給多元化閱讀提供一個很好的門徑”。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蕭相愷則強調,“作爲一個現代的讀者來說,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學會《西遊記》裡面的這種取經的執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