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中國經濟涌現一批現象級亮點

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23日上午在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李強表示,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大家都非常關心中國經濟發展情況,也很關心全球發展走向。一段時間以來,對中國經濟和世界形勢,基於不同層面、不同視角的觀察和分析可謂林林總總,其中不乏真知灼見。這裡我也想從三個視角,跟大家分享一些觀察和思考。

第一個視角:從“春節經濟”來看中國的發展活力。今年春節前後,中國經濟涌現出一批現象級的亮點。電影、冰雪、文旅等消費市場熱點紛呈,展現了國內經濟循環的巨大潛力。以“杭州六小龍”等初創企業爲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斷涌現,展現了創新創造的巨大能量。綠色家電、新能源產業等綠色經濟蔚然成風,展現了轉型發展的巨大空間。不同領域的新動能不斷積蓄壯大,必將爲中國經濟帶來持久旺盛的發展動力。

第二個視角:從全國兩會來讀中國的經濟政策。今年中國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爲5%左右,既是源於對中國經濟基礎條件的深刻把握,也源於對自身治理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的堅定信心。我們將注重加大政策力度與激發市場力量相結合,努力實現這一預期目標。一方面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進一步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必要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爲經濟持續向好、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着力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爲各類經營主體進一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強化對企業創新創造的政策支持,增強發展內在驅動力。

第三個視角:從國際變局來思考世界發展進步的人間正道。當今世界經濟碎片化加劇、不穩定不確定性上升,更需要國家開放市場、企業共享資源,攜手抵禦風險挑戰、實現共同繁榮。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同全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將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努力做全球和平發展事業的穩定性、確定性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開放合作,倡導國際通行規則下的公平競爭,維護自由貿易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繼續敞開懷抱歡迎各國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積極解決企業關切,幫助外資企業深度融入中國市場。希望企業家們做全球化的堅定維護者、推動者,齊心協力、精誠合作,抵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在互利互惠中實現更大發展。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

中國將綜合施策擴大消費

在3月23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表示,我國將綜合施策擴大消費,不斷形成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局面。

韓文秀表示,我國將增強消費能力,在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升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讓消費者有錢能消費。同時,要擴大服務消費。

韓文秀稱:“這是下一步我們擴大消費的一個重點領域。要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健康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把文化旅遊業發展成爲重要的支柱產業,創造更多高質量的服務消費產品和場景,讓消費者有更多中高端服務可以消費。”

韓文秀表示,我國將繼續優化消費環境,形成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強大政策,減少後顧之憂。

此外,韓文秀表示,今年將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今後還要穩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水平。

在此次年會上,韓文秀還表示,我國將穩步推進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發展綠色貿易、數字貿易。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

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相結合

3月23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表示,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財政將強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持,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繼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完善經費分配和管理審覈機制,全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統籌運用稅收激勵、政府採購、投資基金等政策工具,推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改造傳統產業。企業是創新創業的主體,將完善各項惠企助企政策,紮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更好地創新發展。

藍佛安表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緊扣高質量發展需要,“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相結合。今年政府投資規模是比較大的,不同渠道資金統籌安排、各有側重,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兩新”;新增地方專項債4.4萬億元,建立專項債管理新機制,讓地方政府有更多自主權;同時,着力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撬動更好的市場投資持續增長。

工信部黨組書記李樂成:

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3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李樂成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作主題發言。

李樂成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牢牢把握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促進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深入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佈局一批新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優化創新平臺網絡,推進國家高新區提質增效,支持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推動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支持外資企業在華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出臺推進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建設國家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和國家制造業中試平臺,催生一批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支持外資企業參與成果轉化對接和創新創業平臺。打造協同創新生態,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創新要素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通,構建若干開放多元的創新“小生態”,共同繁榮全球融合發展的“大生態”。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