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之皇后劉娥,真的換太子了嗎?後人怎樣評價?

1033年,宋仁宗下令開啓親生母親李宸妃的棺槨,開棺驗屍,同時派兵包圍了太后孃家劉府。

宋仁宗爲什麼要這麼做呢,與傳說中的“狸貓換太子”有莫大的關係,據說李宸妃誕下龍子,卻被換成了狸貓。

但是歷史的真面目又是如何呢?這一切,要從仁宗的父親宋真宗趙恆說起。

趙恆還是韓王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他的一生摯愛劉娥。

劉娥是個川妹子,還在襁褓時就父母雙亡,寄養在外婆家。劉娥15歲時出落得楚楚動人,嫁給了匠人龔美爲妻,來到京師討生活。

明眸皓齒的劉娥唱歌娓娓動聽,還會表演手鼓,在京師小有名氣。

可是銀匠龔美收入微薄,度日艱難,就打算把劉娥賣了,讓她再嫁人。

韓王趙恆的手下把劉娥帶進了王府。趙恆一見驚爲天人,即刻沉醉在美人鄉!

過了一段時間,趙恆父皇發現兒子魂不守舍,召來趙恆的養母詢問,養母不敢隱瞞,把事情全盤說出。

父皇大怒,這樣身份低微的民間女子豈能留在太子身邊?遂令趙恆把劉娥趕出王府。

趙恆不敢違抗父皇,又捨不得漂亮的劉娥,就把劉娥藏在手下張耆家中,久不久跑去和她私會。

張耆看到劉娥很受太子寵愛,小心翼翼地侍奉劉娥。爲了避嫌,張耆不惜舉家搬遷,另尋住宅安身。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趙恆即位爲宋真宗。劉娥即刻入宮成爲真宗的寵妃。

過了幾年,原皇后病逝,宋真宗要扶劉娥爲後,羣臣堅決反對,一來劉娥出身卑微,二來劉娥沒能爲皇上生個一兒半女。

宋真宗爲這個事情相當苦惱。一天,他又來到劉娥宮中,洗手的時候,看到一旁的侍女李氏膚白貌美,不由得稱讚了幾句。

劉娥見宋真宗對李氏有點興趣,心裡一動,對真宗說:“李氏昨夜夢見仙人入懷。”真宗欣喜,這是仙人降子的吉兆啊!當即讓劉娥安排李氏侍寢。

不久,李氏果真有孕,宋真宗很高興,陪她在宮中游玩。登上一個臺階時,李氏的髮簪掉落地上,真宗心裡默默祈禱:“如若髮簪完好,必生皇子。”

侍從撿起髮簪,完好如初,宋真宗龍顏大悅,當即封賞衆人。

十月懷胎,李氏誕下龍子,一掃宋真宗內心的陰霾。宋真宗對外宣告劉娥生下皇子,並封劉娥爲德妃,封李氏爲崇陽縣君。

劉娥將皇子趙禎收爲己有,交給好姐妹楊淑妃撫養。皇子尊稱劉娥爲大娘娘,養母楊淑妃爲小娘娘。

母憑子貴,劉娥有了皇子,順利地榮升皇后。劉娥沒有家人,遂認前夫龔美爲兄,讓其改姓劉。

劉皇后治理後宮有方,還協助宋真宗批閱奏章,每每陪伴到深夜,漸漸地獲得真宗倚重,讓她參與國事。

宋真宗後期多病臥牀,劉皇后逐步掌控了朝政大權。真宗擔心宋家天下,讓宰相寇準想辦法,但劉皇后啓用丁謂,徹底擊敗了寇準一派。

1022年,宋真宗病逝,13歲的宋仁宗即位,劉娥垂簾聽政,這時她已經是劉太后了。

劉太后馬上把權臣丁謂罷相,獨攬朝政。位高權重的八王趙元儼害怕了,就在家裝瘋賣傻,不再上朝。

春風得意的劉娥還有一個心病,就是宋仁宗的親生母親李順容。劉太后心想:“不如派她去給先帝守陵。”

李氏心甘情願地去給先帝守陵了,她也沒有找機會與宋仁宗相認,也許是不想給皇帝兒子添麻煩,也許是想而不敢。

在劉太后的威壓下,也沒有人敢向宋仁宗說他生母的事情,宋仁宗就一直矇在鼓裡。

劉太后執政嚴明,恩威並用,國勢日隆。朝中有人向太后請奏,何不效仿武后故事?暗示劉娥像武則天一樣稱帝。

劉娥勃然大怒,把奏章撕碎扔在地上:“絕不做對不起大宋列祖列宗之事!”

1032年,孤苦伶仃的李順容重病在牀,劉太后下令封她爲宸妃,還派太醫去看她。可是晉封當天,李宸妃就去世了,享年46歲。

劉太后以宮人之禮下葬李宸妃,宰相呂夷簡卻上奏要厚葬。太后不解:“你想離間我們母子?”

呂夷簡堅持說:“太后若想保全劉氏一脈,理當厚葬李宸妃。”太后不怒自威。

過了一年,劉娥染病,自感時日無多。她向宋仁宗提出,要身穿皇帝之服,進太廟祭奠宋朝祖宗,這個提議遭到了羣臣的激烈反對。

劉太后心想:“你們不就是怕我稱帝嗎?若要如此,還等到今天?”

劉娥還是執意身着皇帝袞服,入太廟祭祀祖宗,只是袞服減少了兩個圖章,也沒有戴皇帝佩劍。

1033年,劉娥病逝。宋仁宗傷心過度,好幾天都沒有上朝。

這時一直稱病的八王進言:“李宸妃纔是皇上生母,而且死得冤屈。”

宋仁宗大驚,繼而悲憤,悔恨!“難怪劉後一直如此嚴苛!而母親竟然明珠蒙塵,無處訴冤!”

宋仁宗馬上派兵包圍了劉太后的寢宮,以及太后孃家劉府。接着,仁宗親自前往洪福院,不顧羣臣反對,執意開啓了李宸妃的棺材,開棺驗屍。

開棺一刻,只見李宸妃身着皇后冠服,浸泡在水銀中,容貌栩栩如生,並沒有中毒的跡象。宋仁宗鬆了一口氣,人言可畏,豈能輕信。

宋仁宗來到劉太后靈前,燃香祈禱,傷心涕淚:“兒臣再也不會委屈大娘娘了。”

然而劉太后已經長眠地下,也聽不見仁宗的懺悔,她只是用一己之力,守護仁宗二十多年,延續了大宋天下。

宋仁宗自此心寬,仁政天下,在他治下的40多年,百姓富足,文化昌盛,宋仁宗也因此被稱爲“治世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