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也沒想到,他給黃秋燕女兒的嫁妝,竟撕掉了他最後的體面
有人說李連杰這人,拍了一輩子的電影,做了半輩子的善事,唯獨有一件事無法拿到檯面上來講,就是拋棄爲自己生下兩個女兒的髮妻黃秋燕,娶了大美人利智爲妻。
按理來說,一個心理上有愧疚的男人,應該會在經濟上給予補償,更何況,有媒體測算出李連杰這麼多年打拼,保守身家也有20億,結果卻因爲送給大女兒的嫁妝,受到了全網羣嘲。
到底是怎樣一份嫁妝,撕掉了李連杰最後的體面?對利智的女兒,他會給出相等的待遇嗎?
缺失的父愛
雖然作爲公衆人物,但李連杰很少在社交媒體提及自己的前妻和前妻生下的兩個女兒,反觀利智生下的兩個女兒,倒是經常跟着李連杰出席各種公共場合。不過這也不怪李連杰偏心,畢竟李思和李苔蜜是跟着母親黃秋燕生活,與父親的關係自然沒有兩個妹妹更加親近。
不過,就在今年5月份,李連杰第一次在社交平臺公開二女兒李苔蜜的近況,原來她沒有選擇進入娛樂圈,而是在一家診所當起了眼科醫生。李連杰這次前來,就是聽話接受眼部檢查,甚至次日還將利智帶往看診,似乎一家人的關係已經逐漸破冰。
有了與二女兒的這次互動,大家反而更期待他和大女兒李思的關係如何,畢竟作爲李連杰的第一個孩子,早就到了適婚年齡的她,也應該組建自己的小家了。果然,三個月後的8月8李連杰的準備的他特地準備了一份特別的“嫁妝”。
明星的女兒結婚,動輒幾百上千萬的嫁妝並不罕見,而且爲了彌補自己對女兒成見期間,作爲父愛缺失的虧欠,所有人都想看看他能拿出怎樣的大手筆,結果這份嫁妝卻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三十萬嫁妝惹爭議
當李連杰在社交媒體上公佈大女兒李思的婚訊,並特意點出這輛“坐着舒服省心”的華爲智界R7作爲嫁妝時,字裡行間透着一位尋常父親的溫情。可大衆的眼睛是雪亮的,評論區很快被“寒酸”、“摳門”的質疑聲淹沒。
在人們的想象中,身家高達二十億的國際巨星,出手怎會如此“普通”?三十萬,對於他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幾乎與普通人家嫁女時的心意相仿。公衆期待的,是符合他財富地位的豪宅、鉅額財產,而非一輛算不上奢侈的代步工具。
輿論往往習慣用金錢的厚度來丈量情感的重量,而李連杰顯然沒能滿足這份“預期”。當初容祖兒給弟弟包辦婚宴、婚房、五十萬彩禮,被誇“寵弟狂魔”,對比之下,李連杰的選擇着實顯得格外低調。
當然,也有人替他說話:或許這車就是女兒李思自己選的呢?她偏愛國產品牌,看重新能源車的實用和環保,送禮送到心坎上,價格豈能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更有人猜測,李連杰近年身體抱恙,甲狀腺問題纏身,也許讓他對待財務更加審慎。
然而,這些善意的揣測,很快被一縷商業推廣的疑雲沖淡。那篇官宣文案的措辭,多少有些商業宣傳的痕跡,更別提車企品牌方與高管們在評論區那及時又熱絡的感謝互動了。一場本該純粹的父女溫情,就這樣被質疑是否夾帶了一單“商業推廣”,許多人因此感到不是滋味。
舊賬無法掩埋
仔細想想,大衆的喧囂並非只爲區區三十萬,這輛車更像是一個導火索,瞬間點燃了一本塵封多年,卻從未真正了結的家庭舊賬。這本賬,關乎虧欠、偏心,以及兩條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這要從李連杰與前妻黃秋燕說起,當年,他們是北京武術隊的師姐弟。李連杰受傷,黃秋燕悉心照料。爲了他的事業,她甚至放棄了《西遊記》的機會,隨他遠赴美國打拼,在異國刷盤子、做收銀,傾其所有支撐家庭。
可這段共患難的婚姻,在李連杰遇到利智之後,轟然瓦解。當時,他們的小女兒纔剛滿兩個月。李連杰對利智的愛,熾熱而公開,他曾宣稱“可以爲她去死”,這份情感濃度,與他對黃秋燕那句“對她更多是感謝,愛意估計只有20%”的評價,形成了錐心刺骨的對比。
這番話,不僅刺痛了前妻,更在李思和妹妹李苔蜜成長的歲月裡,投下了難以迴避的陰影。離婚後,姐妹倆被送回北京,由奶奶撫養,成了事實上的“留守兒童”。而她們的父親,正忙於追逐新的愛情,爲利智許下“十年之約”,更爲她豪擲六千萬港幣還清債務。
當李連杰與利智的兩個女兒出生後,這份對比變得更加鮮明。後來的兩個女兒,在父愛如影隨形的環繞下長大,她們的每一次合影、每一次舞會、每一封名校錄取通知書,都有父親驕傲的目光追隨。爲了她們的教育,李連杰甚至舉家遷往新加坡。
而李思姐妹呢?她們的童年記憶裡,父親的身影卻是長期缺席的。這漫長的缺席,讓人們在審視這輛三十萬的嫁妝時,帶上了複雜而沉重的情緒。這聲討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積壓已久的質問:這些年,你真的盡過父親的責任嗎?
遲來的父愛,能抵多少虧欠?
父母的離異,尤其是父親轟轟烈烈地投入下一段感情,給李思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曾對婚姻毫無憧憬,對娛樂圈的男性抱有牴觸,害怕重蹈母親覆轍,遇到一個表面恩愛、實則隨時準備抽身的伴侶。也正因如此,她選擇了圈外人共度餘生,直到37歲,才終於感覺自己走出了父親帶來的陰影。
從這個角度看,李連杰送出的這輛車,或許是他笨拙卻真心的一次補償。他知道女兒喜歡開車,便投其所好。在女兒開啓新生活之際,他這位曾經失職的父親,或許也想借此機會,爲自己的身份迎來一次“轉正”,稍稍減輕內心的虧欠感。
李連杰或許真心想彌補,但公衆看到的,卻是一個漫長缺席後略顯潦草的姿態。在親情的賬簿裡,有些虧欠,不是用錢就能輕易勾銷的。
因爲大衆希望的父愛,是永遠也不要遲到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