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職場二年朋友變少了!她42歲靠股息退休:身邊留下五種朋友

圖/pixabay

離開職場後,我發現朋友真的越來越少了。

剛開始那幾年,彼此還會約吃飯、聚會、聊天,但慢慢地——有些人因爲話題不合淡了,有些人因爲生活節奏不同散了。

我也曾覺得孤單,懷疑是不是自己變得難相處。

但後來我發現,這不是失去朋友,而是人際關係正在自然地分層、沉澱。

一、功能性朋友:陪你走一段的人

有的朋友,是「功能性」的——他們出現在某個階段,扮演某種角色。

職場上的夥伴,聊的是工作;孩子家長羣裡的朋友,分享的是教育經驗;鄰居間的互動,關乎生活瑣事。他們在特定時間,讓我們的生活更完整。

等任務完成、場景轉換,關係自然淡出。

這不是冷淡,而是緣分的流動。

二、關係也有壽命,重點是不要超過「保值期」

每段關係都有它最美的時刻。

當互動開始變成壓力、消耗或勉強時,那就意味着該放緩步調了。

人際關係不該像繩子,越拉越緊,而應該像呼吸——有進有出,有聚有散。

能坦然放手,是對過去那份真誠的最好迴應。

三、退休後的「能量再平衡」

退休後,時間變多了,但真正需要管理的,其實是「心的能量」。

現在我身邊,留下最多的朋友有五種:

第一種,是一起爬山、運動的朋友。

彼此提醒着要動起來、要健康,在流汗的過程中,也流通着生活的節奏與活力。

第二種,是能聊預防醫學、健康養生的朋友。

討論如何從飲食與作息中讓身體回到平衡。

這樣的對話,不再是抱怨身體,而是一起學習如何變得更好。

第三種,是比我早一點進入「空巢期」的朋友。

她們的孩子已經離家工作、成家,我們聊的不再是考試或升學,而是——孩子離巢後,心態要如何放下?

夫妻兩人重新面對彼此,要如何找到新的節奏?

她們讓我看到:成熟的關係,不是彼此綁得更緊,而是各自安好、仍懂得同行。

第四種,是擁有共同信仰與相同價值觀的夥伴。

我們可能來自不同背景,卻在理念上同頻共振。

聊的是信念、人生方向、如何讓心更安定。

在這樣的對話裡,不需要討好,也不用辯論,只是一種單純的「懂」,一種靈魂層次的陪伴。

第五種,是懂投資理財的前輩與同好。

他們分享市場觀察、投資思維,提醒我「錢要爲生活服務,而不是讓生活被錢綁架」。

這些對話常讓我更有方向——

有人教你怎麼配置資產,也有人提醒你別忘了風險與心安。

他們讓我看到,財務自由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能選擇生活方式的自在。

這五類朋友,讓我明白:

真正重要的關係,是能讓彼此更健康、更平靜、更踏實。

四、越來越少的人,其實讓生活越來越真

朋友變少,不代表失落,而是關係更乾淨。

那些留下來的人,不需要天天聯繫,但每一次見面,都能交換真心、笑得放鬆。

這樣的關係,像長期存股一樣,少、穩、能長久。

結語:

退休之後,我們不只是整理生活,也在整理人際。

朋友少了,心卻更輕盈;話變少了,世界反而更清楚。

不追熱鬧、不攀人際,學會和自己在一起,纔是真正的自由。

離開職場後的前輩們,你(妳)也有感覺朋友變少嗎?靜下來的時間,得到什麼?

本文由《孫悟天存股-孫太》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作者:孫悟天

數學系碩士畢業,超人氣的存股部落客,所寫的投資理財文章吸引上萬「存 粉」的追蹤。

作者:孫太

孫悟天的太太,本身擁有美國催眠師證照。從小出身貧困,國小時就開始利用暑假打工幫忙分攤家計,國中畢業展開半工半讀的生活,16歲開啓理財之路、20歲存百萬,擁有20多年投資經驗。

2008年金融海嘯和悟天一起在股海受過傷,爲此努力尋找賠錢的真正原因,踏上終身學習這條路,不僅在心理學下功夫,甚至取得美國心理學相關證照,也曾進入銀行工作,瞭解富人思維以及學習如何錢滾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