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年開發 北外灘成強化城市核心功能新引擎
“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杆”,歷經五年開發建設成爲強化城市核心功能新引擎
在北外灘,“風景和文化都是頂流”
4月30日,在上海國際咖啡節北外灘主市集上,德國人林德恩感嘆:“在北外灘逛咖啡節有一種獨特的感受——這裡的風景和文化都是頂流。”
站在2025年5月的時間節點看北外灘,這片4平方公里的熱土的確不缺“頂流”——
世界會客廳出道即“巔峰”,如今成爲重磅國際活動、論壇舉辦地;在建的480米浦西新地標每一次建設節點,都會成爲線上線下全民“監工”熱點;現象級文旅品牌阿那亞宣佈聯手海泰北外灘,打造“城市微度假”休閒目的地,立即引發全城文藝青年熱議……
北外灘與外灘、陸家嘴共同構成上海“黃金三角”,是中心城區唯一可成片規劃開發的戰略空間。
2020年《北外灘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批後,虹口區制定“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發展目標,將北外灘定位爲“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杆”。
“頂流”現象的背後在於:五年來,北外灘不僅天際線日新月異,更以高水平開放推進全球要素配置能力提升,成爲上海強化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新引擎。
航運能級躍遷:從物理樞紐到規則制定者
“我們是北外灘開發建設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太平船務總經理羅海鋒說。
太平船務是進入中國市場較早的國際知名船公司,1997年在虹口設立分公司,2012年將總部遷入虹口,並在北外灘購置了中國區總部大樓。
去年,虹口區全年GDP實現8.2%的增長,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其中航運業貢獻了4個百分點。太平船務全年營收規模達到125.4億元,增幅達103.3%,對全市貨運代理業拉動1.48個百分點,是虹口航運代理業營收體量最大、增幅最快、佔比最高的企業。
太平船務的迅猛發展,依託於這五年間,北外灘的航運版圖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全球前50強班輪公司中,已有17家在此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包括地中海航運、中遠海運、赫伯羅特等巨頭。全球貨運50強企業共有14家在虹口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雷諾斯、漢宏、希傑等全球貨運龍頭企業大中華區總部相繼落戶北外灘。
更值得關注的是,北外灘已成爲全球航運規則的“策源地”之一:全國首例涉外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此裁決,上海航交所發佈的《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編制規範》成爲國際航運定價的重要參考,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指數正探索增加綠色低碳權重,向全球輸出“中國標準”。
北外灘的綠色轉型同樣引領行業變革。2024年以來,北外灘先後落戶了北外灘國際航運綠色發展共同體、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等機構,也將持續深化與上海航交所聯動,發揮專業機構補鏈強鏈等作用。
其中,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是交通運輸部設立的首箇中國籍船舶碳減排管理機構。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國際上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們一方面完善我國船舶能效管理法規制度框架、建設行業標準體系等;另一方面,開展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能效和碳強度管理,參與船舶能效和碳強度管理有關國際交流與合作。”
落戶虹口區的上港集團能源作爲上海港綠色能源中心的建設運營主體,已投運了中國首艘甲醇加註服務船。未來將加快佈局綠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潔燃料供應鏈,進一步推廣純電動船舶等綠色運輸工具的運用。
眼下在北外灘,正錨定綠色低碳五大領域產業圖譜,包括碳市場、綠色航運、綠色金融、綠色技術和綠色貿易,加大龍頭和鏈主企業招引,未來有望達到千億級產業規模。下轉 9版(上接第1版)
金融科技融合:從樓宇經濟到總部聚集區
“選擇北外灘,是看中了其財富和資產管理高地的集聚效應。”東方匯理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嵩說,“上海資產管理協會,以及多家基金、銀行、保險公司都在這裡,我們開展業務非常方便。”
東方匯理資產管理集團總部位於巴黎,是全球領先的資產管理公司。去年,在虹口區的推動與支持下,在北外灘設立了全國首家外商獨資金融科技公司——東方匯理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高嵩告訴記者,公司成立後,很快成功簽約中國市場首單,這一項目也是中法兩國元首《第九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聯合情況說明》的標誌性落實項目之一。
從2011年虹口第一家公募基金——財通基金入駐北外灘,到2022年上海資產管理協會落地北外灘,再到2023年全球第五大保險資管——加拿大宏利將中國總部設在北外灘,虹口金融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新”的跨越式發展,如今集聚財富資管企業2100多家,資產管理規模達8萬億元,北外灘財富和資產管理高地加速形成。
作爲全市首批股權投資集聚區,北外灘構建起“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服務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聯動發展。
東方匯理所在的北外灘來福士,也是上海金融科技園區。目前園區已集聚東方匯理、浦銀金科、京東數科等數十家重點金融科技企業,明汯投資、鳴石基金等一批量化私募公司也紛紛入駐北外灘,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開展金融科技的探索和研發,爲金融產業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去年入駐北外灘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博泰車聯網,已申請超過6000項專利。企業負責人對虹口的金融支持印象深刻:“虹口精準匹配企業需求,重點推薦相關銀行等金融機構與我們深度對接,並針對企業發展需求,推出質量標準貸等特色金融政策產品,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在博泰車聯網、致景科技等高科技企業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航運交易所等功能性機構的帶動下,技術、人才、數據、場景等關鍵創新要素加速集聚,北外灘科創總部集聚區發展能級持續提升,形成虹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增長極。
就在最近,丹麥水利研究所在中國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丹華水利環境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落戶北外灘。總經理周遲說:“正是北外灘濃郁的金融和科技氛圍吸引了我們。”
歷史文化賦能:中央活動區的產城融合之路
作爲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新增長極,北外灘的開發難度和亮點都在於“新舊融合”。與上海開埠幾乎同齡的北外灘,絕非簡單地完成舊改後平地起高樓。這片擁有豐富的港口文化資源和歷史積澱的中央活動區核心區,也承擔着延續歷史文脈的使命。
不久前的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北外灘主市集,四天人流超50萬,創下歷年新高。讓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歷史上,北外灘與咖啡的淵源就極爲深厚,貫穿上海咖啡文化發展史。
1846年建成的禮查飯店(現中國證券博物館)作爲上海最早的現代化酒店,率先將咖啡室與客房、餐廳融合,爲咖啡文化在滬傳播打開窗口。1886年,選址今東大名路一帶的“虹口咖啡館”專爲外國水手和僑民服務,憑藉地理優勢和精準定位取得成功,還獲海員贈送感謝旗幟,成爲中外文化交流的縮影。
不僅是國際咖啡節,這五年,北外灘的歷史文化資源正在被不斷激活並賦予當下的意義,從而轉化成發展優勢。
2021年下半年,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竣工,揚子江碼頭段正式對外開放。與傳統會議廳不同,“世界會客廳”中兩棟會議樓由百年倉庫改造而來。借力新型數字化技術,百年倉庫從外觀到細節精準再現歷史風貌;包括46萬塊老磚頭在內,近80%的歷史元素得以重新利用,延伸了北外灘老建築文化遺產的歷史感。
如今,世界會客廳已常態化向公衆開放。說着一口流利上海話的比利時人托比亞斯感觸最深的,就是這裡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北外灘越來越美了!讓人感受到上海‘海納百川’的氣質。”
2022年10月,矗立近百年的優秀歷史建築雷士德工學院修繕完工,變身新型非營利科研機構——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作爲創新矩陣的關鍵一環,這裡通過20餘個大企業聯合實驗室集羣、聯合國際鏈主的D.Transformer孵化器、年度300餘場活動的“設計寰宇Design Universe”生態人才平臺等,以設計賦能和產業加速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構建人工智能時代創新涌現的基礎設施。
今年4月,距離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不遠處,北外灘首批國際人才公寓啓用。從新加坡總部派駐上海分公司工作的劉哲聞說:“這裡鬧中取靜、交通便利、配套齊全,是國際人士的理想住處。我喜歡去濱江跑步,去白玉蘭廣場逛逛,再去北外灘友邦大劇院聽一場音樂會。”
數據顯示,虹口區去年實到外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今年第一季度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速,區內現有外資企業總數近2000家,涉及75個國家和地區。作爲北外灘開發建設“五年塑功能”的重點項目,雅詩閣服務公寓及雅遇公寓成爲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區域活力的重要載體。
虹口一位幹部還記得,2020年以前,從外白渡橋走到秦皇島路碼頭,一路不斷繞行,足足用時近3小時,眼下這段路,步行不過半小時,能望得見水、看得到景,也能守得住記憶、觸摸到未來。
百年前的北外灘,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啓航之地。站在新時代的潮頭,北外灘在向“頂流”攀登的路上,努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展示窗口,更爲人民所共建、共享、共治。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