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大衆文藝”的六個視角
理解“新大衆文藝”的
六個視角
秦蘭珺
新大衆文藝“新”在哪裡?回答這個問題,不可忽視的是21世紀以來由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生產方式革命,以及與之伴隨的整個社會和文化的變革。下面筆者將從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焦點機制、新的感知結構、新的藝術語言、新的應對策略、新的文化強國建設着力點六個維度,展開對“新大衆文藝”之“新”的分解。
一
新的生產方式:
生產力如何改變生產關係?
互聯網時代與印刷媒介時代的生產方式呈現“網絡”結構和“樹狀”結構的顯著差異。“網狀”生產方式首先涌現自軟件生產領域,最終形成了與“私有軟件”(如微軟系、蘋果系、OpenAI系軟件)並行的開源軟件生態(如基於Linux、Android、DeepSeek內核的軟件)。後來,開源軟件的生產方式又擴散到內容生產領域,構成了今天被稱作UGC(用戶生產內容)的內容生產模式。於是,在傳統新聞外,我們有了微博廣場;在傳統文學之外,我們有了網絡文學;在期刊評論之外,我們有了豆瓣評論;在知網學術外,我們有了知乎問答……這裡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大範圍開展共同行動,創造複雜產出?如果曾經解決這一問題慣用的方式是科層式的生產和管控體系,那麼當新技術提供了新的溝通條件,一種結構扁平的大規模網狀合作模式也隨之產生。如今,不同生產機制配置資源的方式取長補短,不同機制的價值相互影響、產品彼此融合、人才合作互通,構成了當下更復雜、更有活力、也更善變通以適應發展需要的文藝生產生態。UGC、PGC(專業生產內容)、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等新的生產模式突破了傳統機制對文藝生產的束縛,釋放出全民的文化創造。正是整個生態的生機勃勃,爲“新大衆文藝”的涌現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
新的焦點機制:
網絡結構如何生產“中心”?
每一種結構都有其優勢位置,不妨稱其爲“中心”。網絡“中心”——“大節點”(hub)——具有與“樹狀”中心不同的特徵,生產該“中心”的機制也迥異於傳統。在“樹狀”結構中,中心位於“根部”或“金字塔頂”。在網絡中,位置是否算得上“中心”,直接取決於與該位置連接的關係的狀態(多少、強弱、穩定度),而是否能佔據這一節點性的“中心”,又似乎與傳統社會靠權威認定的資質、靠資歷積累的經驗、靠特定標準衡量的質量沒有直接關係(儘管能間接產生影響)。孕育於互聯網的新大衆文藝,有效利用了上述網絡化的中心生產機制,生產出了一批內容上的大節點,從中又涌現了以李子柒、董宇輝爲代表的文化“網紅”,以《盜墓筆記》《斗羅大陸》爲代表的超級IP,不僅產生了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最終形成了“網紅經濟”“IP開發”等新經濟模式和內容開發形態。但另一方面,網絡節點機制也挑戰着過去的“中心”生產機制。今天,如果不瞭解網絡規律,則很難理解大衆認可的“爆款”。
三
新的感知結構:
何爲真實,真實何爲?
二次元文化是新大衆文藝的代表性形態之一。理解二次元文化的關鍵,就是重新理解“何爲真實,真實何爲”,理解二次元文化“真實感”的生成機制。對於二次元一代,在現實的“真實”外,還有很多其他意義上的“真實”。青年學者王玉玊認爲,在二次元文化中,“實存性真實”已變爲“或然性真實”。“真實”的判斷依據包括情感上的認同、喜愛、信任,還包括可能性、合理性與內部結構自洽等。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理解,二次元一代爲何能如此真誠地投身於各種設定奇特卻又內部自洽的“平行世界”,在那裡“用愛發電”、與“紙片人”戀愛、高喊“爲了戰隊”。這些體驗對二次元一代並不虛假,只不過支撐它的“真實感”是建立在人們對其侷限性和作用範圍的清晰認知上。
四
新的藝術“語言”:
“新媒介的語言”如何影響
新媒介藝術的“語言”?
建立在信息技術上的新媒介有很多新特徵,技術和媒介的邏輯也滲透入新媒介藝術,構成“人物設定”“世界設定”“數據庫消費”“模組化敘事”“交互敘事”等嶄新的藝術“語言”。以“設定”爲例。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塑造得好不好,一度構成了“作品好不好”的主要評價標準。但在幻想題材主導的網絡文學和二次元文化中,重要的不再是完整故事中的“典型人物”,而是可以獨立於故事的“人設”。人設即二次元社區共享的“萌要素”組合,比如林黛玉的人設可以被提取爲“學霸+病嬌+毒舌”,人設化的林黛玉可以脫離《紅樓夢》,與其他故事中同樣被人設化的角色(如孫悟空、伏地魔)組CP。在北京大學網文研究團隊看來,“典型”是會成長的“人物角色”,“人設”是半自律的“功能模塊”;“典型”成長於“典型”環境,“人設”生成於“數碼人工環境”。“典型”和“人設”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成機制和文化語境,也因此有着完全不同的審美特徵,而建立在它們之上的敘事也會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生成邏輯。事實證明,今天,“人設”“世設”正在成爲網絡文學、動漫、遊戲等新大衆文藝的新評價維度——“這個人設很有趣”正如“這個人物立得住”,“這個作品‘世設’好”正如“這個作品反映現實”,應該說,都進入了當代文藝評論的話語表述。
五
新的治理措施:
“媒體融合”和“雙效統一”
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生產和傳播,依託上述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焦點機制、新的感知結構、新的藝術語言,對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既有結構產生了巨大沖擊。對此,應該如何應對?十幾年來,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全局性措施。其中一個標誌性事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另一個標誌性事件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雙效統一”成爲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也成爲文藝生產的總指導。“融合發展”和“雙效統一”雙輪運轉,爲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而“新大衆文藝”的提出和研討,更是體現了在這方面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六
新的文化強國
建設着力點:
新大衆文藝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02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中,數字出版、動漫、遊戲、互聯網娛樂平臺等新業態的相關企業實現營收59254億元,佔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的33.2%,領跑文化產業。近年來,新大衆文藝更是涌現出以《黑神話:悟空》等爲代表的優秀作品,以抖音(TikTok)、小紅書(REDnote)等爲代表的典型平臺。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它們成爲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突出形式和載體。我們日益意識到,應該把“新大衆文藝”作爲文化強國建設文藝實踐的重要着力點,實現全球範圍的創新性、引領性發展,真正進入互聯網時代全球文化產業格局的版圖中。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中國藝術報》2025年4月9日第3版
編輯 | 鍾達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