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維的《和光同塵》 政務官若要實踐「大忠大孝」

▲李大維。(圖/記者蔡紹堅攝)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李大維是何許人也?他「老藍男」出身,但在蔡英文八年總統任內,風生水起。他最近寫了本30萬字的書《和光同塵》,很有學問,卻引起政壇有關「政務官風骨」的廣泛爭議!

政務官不僅在私德上立身 更要將個人修養與國家責任融爲一體

「大忠」與「大孝」是儒家倫理中核心的價值觀,代表着對國家、社會與家庭的最高道德實踐。套用在今日政壇,政務官源自於英國的政黨政治,是爲避免因政黨輪替而影響施政所產生的制度。政務官經由政治任命,對政策負責或隨執政黨同進退。

大忠,不只是對君主的忠誠,更是一種對「天下」、「道義」與「人民」的無私奉獻。大孝呢?超越日常的奉養父母,強調「立身行道、揚名顯親」。麼史上大忠大孝的典範是唐太宗,他爲了皇位,把親兄都殺了,但後來治國有方,造福百姓,超越了小忠小孝。

至於政務官應該忠孝於誰?政務官若要實踐「大忠大孝」,不僅要在私德上立身,更要在公德上立命,將個人修養與國家責任融爲一體。這不只是儒家理想的延伸,更是現代公共倫理的實踐。

2000年時,國民黨失去政權,不少政務官一時不知在黨國之間如何拿捏,唐太宗的故事給了他們在改朝換代時爲官的指引。李大維出身國民黨,後來在民進黨執行時擔任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與國安會秘書長,是時勢使然,並無不當。

大忠是指忠於人民與國家,而非僅忠於上級;忠於職責與良知。政務官應以「天下爲公」爲志,將政策導向人民福祉,而非權力維穩。《尚書》所言:「惟官惟民,惟德惟勤」。政務官應敢言敢諫,守正不阿;當政策偏離民意或違背公義時,能以「諫爭之忠」直言不諱。廉潔自持,不辱使命。

政務官若做到「心中有民、行中有德」 便是忠孝雙全的典範

政務官大忠大孝的份際在於大公無私。李大維在總統府秘書長任內,因爲郭臺銘在新冠疫情期間採購國外疫苗事傳出與總統府不同的聲音。此事與海基會並沒有任何關連,他卻要海基會出面說明。

當時,社會各界不禁質疑,總統府自己的事自己擔,難道這事涉及海基會的兩岸協商談判的任務?外交界認爲李大維一向行事沉穩,謹守分寸,爲何在疫苗事上大意,出乎意料之外。

現代民主社會,大忠大孝,合而爲一,服務人民更是它的核心價值。忠不再是對個人領袖的效忠,而是對憲政體制與人民主權的守護;孝也不僅是家庭倫理,更是社會責任的延伸。政務官若能做到「心中有民、行中有德」,便是忠孝雙全的現代典範,在政黨兩極對立之時,格外困難。

《和光同塵》語出《老子》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指做人鋒芒內斂與世無爭,而與囂雜塵俗相融合。另一比喻依據《晉書.卷一.宣帝紀》:「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則有與世浮沉,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污之意。

人怕盛名之累,舊日官場積習。李大維不怕批評,將他四十年的官場生涯洋洋灑灑寫了三十萬字,應是期待對國家的外交、國安和兩岸政策有所借鏡。

此書取名《和光同塵》,博學多聞的他應是看了《老子》的語出,忘了《晉書》的比喻。他功在黨國,殆無疑義,是否與世浮沉,只有他心理知道了。

▼政務官若能做到「心中有民、行中有德」,便是忠孝雙全的現代典範。(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