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萬物復甦、生機萌發的起點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立春,不僅標誌着天文意義上春天的開始,更象徵着萬物復甦、生機萌發的起點。

藏在儀式裡的春日祈願

01

春牛 “鬧” 春,農耕祈豐

打春牛是一項古老的民俗,盛行於唐宋兩代。人們在立春日用泥土塑製成肚子裡塞滿五穀的土牛,向春牛叩頭後把春牛打碎,衆人爭搶穀粒和春牛泥土,寓意着鼓勵農耕、祈求豐收。現在大部分農村已不再有這項習俗,與之相關的舞春牛、鬧春牛等民俗活動,已經成爲一種藝術形式,供人們欣賞。

02

咬春嚐鮮,春日食光

立春這一天,人們會吃春盤、春餅、春捲等食物,謂之 “咬春”。不同年代的春盤略有不同,但生菜、蘿蔔絲、韭菜等依然是常見食材。咬春不僅是品嚐春天的味道,更是爲了迎接新的一年,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03

迎春接福,春至人間

最初的迎春活動是國家祀典,後來發展爲民間活動,如貼宜春帖、掛春幡等。在江南地區,立春日要在門上貼上 “迎春春來,接福福到” 的字樣;而在陝西銅川一帶,立春日母親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以 “雞” 喻 “吉”,祝願 “春吉(雞)” 。

立春至,春日運動正當時

立春起,養生重點在養陽,其關鍵在於“動”,立春天氣轉暖,人們從“靜”待寒冬閉戶的生活,轉變到更願意出門戶外運動,通過運動可以增強自身素質,從而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

散步是安全、簡單又經濟的有氧代謝運動。

體質較好的中老年人和年輕人適合快步走,時速在5~6公里,每分鐘約行走120步左右,堅持快走鍛鍊能提高人體的心肺技能,降低體脂率,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發生機率;體質較弱的老年人宜選擇緩慢散步,每分鐘約80步、時速2~3公里,可幫助穩定情緒、消除疲勞,亦有健胃消化的作用。

伸展運動,以喚醒身體。

比較簡單的拉伸動作就是伸懶腰,伸懶腰可以拉伸身體兩側、後背肌肉,促進周身血液循環,推動氣機運行;可緩解疲勞、肌肉痠痛,改善肝鬱氣滯導致的胸脅脹滿不適、腰腹疼痛等症狀。

八段錦,在鍛鍊身體的同時,也使得五臟能夠更好地升發陽氣。

作爲中華醫學重要的健身功法,八段錦巧妙的將機體的形體運動和呼吸模式進行了結合,因此其具有諸多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拉伸筋骨,疏通經絡和防病治病的功效。

立春,是新的開始,是希望的起點。今天,不妨和家人一起,遵循傳統習俗,品嚐春的味道,同時注重養生保健,讓我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萬事順遂。

來源 || 人民科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