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俄美大規模換囚,各自都換回了誰?

雖然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已經降到最低點,但兩國私下裡的往來一點都不少。

據環球網報道,1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作爲一方,美國與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作爲另一方,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進行了“冷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換囚行動。

俄白兩國釋放了16名西方點名索要的俄反對派人士、被指控犯有洗錢、販毒和間諜罪的西方公民;作爲交換,美國等西方國家釋放了包括兒童在內的10名俄羅斯公民。

對於此次換囚行動,俄美兩國都進行了高調宣傳。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拜登分別親赴機場迎接獲釋的本國公民,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在談起此事時甚至一度哽咽,宣稱“這是歷時數月多輪複雜、艱苦談判的高潮”。

雖然沙利文表態中作秀的意味非常明顯,但他那句話倒是說的沒錯,美俄這輪換囚協議的達成確實充滿了波折。

從雙方媒體的報道來看,這份協議還是2022年美俄換囚兩次行動的延續,當時美國釋放了俄飛行員康斯坦丁·亞羅申科、軍火商維克托·布特,用於交換被俄羅斯關押的前美軍士兵員特雷弗·裡德和籃球運動員布里特妮·格里納。

不過,後續的報道證明美俄兩國對這兩次囚犯交換並不滿意,因爲雙方都沒有接回想要的人:

俄羅斯點名索要的是瓦迪姆·克拉西科夫,此人被指控是俄情報部門成員,於2019年在柏林槍殺了一名涉嫌參與莫斯科地鐵爆炸案的格魯吉亞人,而被美國稱爲“俄羅斯最想要回來的大魚”。

至於美國那邊,對俄羅斯的訴求則是釋放美國海軍陸戰隊前成員保羅·惠蘭,他被俄羅斯指控犯有間諜罪。

應該說,保羅·惠蘭這個人純粹是倒黴,他原本可以在2022年首輪換囚協議中被釋放回國,但當時拜登出於給中期選舉拉票的考慮,放着爲美國兢兢業業竊密的保羅·惠蘭不要,寧願用“重量級”的俄軍火商維克托·布特換回美國籃球運動員布里特妮·格里納。

原因無他,與保羅·惠蘭相比,格里納身上的“標籤”更多:她不僅是黑人女性,而且還是個吸毒的同性戀——當初格里納之所以被俄羅斯逮捕,就是因爲她在莫斯科機場被俄安檢人員檢查出攜帶大麻入境。

這筆交易不僅外界看不懂,就連美國媒體也看不明白:維克托·布特是國際軍火市場的頭號走私犯,與俄情報部門軍方和非洲多國領導人關係密切,個人據稱擁有50架用於走私軍火的運輸機,就連那部《戰爭之王》電影,都是以布特爲原型拍攝的。

相比之下,布里特妮·格里納只是一個貼滿“標籤”的籃球運動員,個人價值遠沒有布特和保羅·惠蘭重要,但誰讓選票在拜登心裡比國家利益更重要呢?所以保羅·惠蘭就這麼在俄羅斯監獄裡白白又多蹲了兩年,直到今年才被釋放。

與2022年兩輪換囚相比,俄羅斯和美國對本輪囚犯交換應該是滿意的,畢竟雙方都要回了各自的“大魚”,不過這也並不意味着兩國關係會出現緩和。

俄《觀點報》將本輪換囚行動視爲“新冷戰”的信號,其報道稱,過去蘇聯與美國在冷戰時期經常會進行類似的交換,但這只是爲了展示兩國還存在溝通渠道,但雙方緊張對峙的局面不會出現任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