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數發部到底要打詐還是助詐?

數發部成立三週年,本應是檢視「數位國家」成果的時刻,然而其射出的「三支箭」中,以「推動打詐工作」爲首的一箭,卻像是射向了空氣。基層指控數發部偏袒平臺業者,「打詐國家隊」愈打愈詐,臺灣仍難洗刷詐騙王國污名,數發部到底是要打詐,還是助詐?

斥資一千三百萬的「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已是少數稱得上「有用」的工具,今年九月好不容易開放給地方政府,卻有三大盲點,第一,只負責通報,不追蹤下架,即便已通報業者下架詐騙廣告,數發部仍不會主動追蹤,根本打假球。

第二,數發部理應有強大資訊科技,但地方警局上傳通報詐騙廣告案件,上萬筆詐騙資料得逐筆按下審覈,纔會通報業者下架,明明修改程式碼就可讓通報更便利,卻不願修改。

第三,數發部過度偏袒業者,除了輕罰,也跟業者協議「次一日之翌日零時生效」的下架制度,讓詐騙廣告持續橫行逾兩天。種種盲點讓基層棄用,「科技防詐」只剩口號。

另外,「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明文規定業者應將詐騙廣告內含的通訊軟體帳號提供警方,以利溯源追查並防止民衆點入被害,但業者置之不理。數發部卻認定點擊連結後才轉跳通訊軟體,不算是通訊軟體帳號問題,要地方警局自行過濾,主動幫業者開脫。這種自我閹割式的解釋,不僅讓基層疲於奔命,更讓詐團笑到最後。

相較下,地方政府反倒展現出真正的務實精神。臺北市自主研發AI系統,全天候自動搜報詐騙廣告,強迫業者即時下架,成效顯著。反觀數發部,喊着「智慧打詐、科技防詐」的口號,編列數十億預算,卻落後地方政府一大截。

防詐要貼近基層、對症下藥,若數發部繼續自滿於會議簡報與標語宣示,「智慧國家」只會成爲詐騙天堂的遮羞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