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經濟部成了美國商務部?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在大選後的貿易政策變化,將持續影響全球經貿環境,因此要未雨綢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揮舞關稅大刀砍向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大陸,臺灣對美享有龐大貿易順差,被川普盯上只是時間問題,其中晶片相關產業更難以置身事外。

面對憂心忡忡的產業界,經濟部昨公佈四項措施,言必稱要協助業者,具體措施卻像是把自己當成美國商務部,反爲美招商。來自產業界的郭智輝被形容是最懂半導體的經濟部長,提出因應對策看在臺商眼裡,思考如何自救會務實一點。

川普在競選期間就多次拋出關稅議題,甚至點名臺灣與半導體產業,當時包括郭智輝在內的多個財經官員都口徑一致,認爲選舉語言不一定會落實,必須要對川普「聽其言、觀其行」,等到上任之後才能做進一步研判與後續的因應措施。

經濟部當時的迴應已被立委抨擊太過天真,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就開啓貿易戰,豈能不預先做好準備。果不其然,川普上任後隨即開啓新一輪的關稅戰,經濟部卻如同被突襲,直到現在都提不出實際作爲,只能不斷唱着「與美國是供應鏈夥伴,美國設計、臺灣代工是臺美雙贏模式」的老調。

在前一波關稅戰中,已有不少臺商轉進墨西哥設廠,但此波關稅戰卻從墨西哥開始,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說得坦白,「之前把供應鏈轉去墨西哥的廠商,現在開始就覺得懷疑人生了」。

就在臺商期待政府有所作爲之際,經濟部公佈的因應措施,除了連設立服務專線都能宣傳外,還表示要在美國成立臺灣投資貿易中心,透過駐外單位與美國地方政府建立平臺,協助業者因應。

川普以關稅作爲武器,就是希望以戰逼和,希望各國在貿易上做出讓步,加大赴美投資,經濟部此時卻說要協助臺商到美投資,不就是完全連談都不談,直接滿足川普需求,既然如此,又何必需要經濟部?而有這樣的政府,也難怪產業界「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