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薩斯國產之後將握有什麼“王炸”?
【導語:在和上海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之後,雷克薩斯立即在上海完成了公司註冊。未來,雷克薩斯在國內的發展將駛入快車道。在擁有一座全資工廠之後,無論對於雷克薩斯還是豐田而言,都將進入“加電”的新階段。】
撰文|張 馳、編輯|禾 子
距離豐田和上海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僅僅過了13天,雷克薩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隨即在2月18日正式成立。據天眼查的信息顯示,這家新成立的新能源公司註冊資本爲1071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52億元),營業期限爲2025年2月18日至2075年2月17日,經營範圍涉及汽車零部件研發、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研發、汽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等。
對於雷克薩斯乃至整個豐田這樣體量和級別的公司來說,這樣的速度着實驚人。而如果參考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一年投產的速度,或許也無需等待很久就可以看到雷克薩斯國產電動車在大街上的身影。
爲什麼會成爲特斯拉的“鄰居”?
在國內市場,電動車競爭格外激烈。在兩家合資車企都已投產電動車的情況下,豐田爲什麼還要在上海佈局一個全新的電動汽車工廠呢?
全資控股。100%全資控股對於豐田這樣的車企來說吸引力太大了。之前豐田和一汽以及廣汽的合資工廠,都只佔50%的股比。這就使得這些合資車企的重大決策需要得到中日雙方股東的同時認可才能往下推動。而對於一汽和廣汽來說,發展自主品牌是當下的重中之重,與其在合資車企中投入大量資源,還不如把寶貴的資金和優秀的人才都向自主品牌來傾斜。而對於豐田等跨國車企而言,要在電動化的賽道上加速前進,可以借政策的東風,在國內合資車企股比限制已經打破的當下,自己打造一個全新的全資控股的公司,爲自己的新能源汽車戰略提速。
彈藥充足。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時代,豐田的表現依然穩健。2024年,豐田全球銷量達到1016萬輛,是全球唯一一家年銷量超過1000萬輛的企業。即便在競爭最爲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其全年銷量依然達到177.6萬輛,是表現不錯的跨國車企之一。從盈利角度來看,豐田2023財年的淨利潤達到2300億元(人民幣)。而根據國內車企公佈的2023年財報,在主要的18家車企中,只有12家企業實現盈利,而這12家車企淨利潤加在一起也不超過900億元。豐田汽車公佈的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的淨利潤同比進一步增加3.9%至約1943億元人民幣。如此大的銷量,爲豐田提供了足夠的規模效應,來攤薄研發成本;可觀的淨利潤,爲豐田轉型提供了足夠的彈藥和糧草,使得豐田在覈心技術上的研發投入上可以遊刃有餘。
技術儲備雄厚。除了這個工廠豐田可以100%全資控股以外,最爲關鍵的是豐田手握固態電池這個殺手鐗。和當下的液態鋰電池相比,固態電池是一項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產品。無論是從產品性能還是從安全性角度來看,固態電池相比於液態鋰電池都能夠帶來本質上的提升。豐田已經開發出了充電不到10分鐘即可行駛1200公里的全固態電池。當前豐田正在全力聚焦將這款固態電池產品商業化落地,無論是從產品質量還是從成本上,讓相關的全固態電池產品更具競爭力。對此,豐田還是比較有信心的,而這個背後是豐田是全球擁有固態電池專利最多的企業,其擁有高達1331項專利。僅從2016年到202年四年時間,豐田專利數就增加了40%。這個足見豐田對於全固態電池項目的重視,以及志在必得的決心。如果一切順利,那麼豐田或許會在雷克薩斯國產電動車上搭載全固態電池,將成爲國內電動車領域的新鮎魚。
雷克薩斯電動車或面對國內外市場
當下,在國內市場,雷克薩斯依然採用全進口的模式。這就使得客戶提車週期較長,且有不低的關稅。如果在上海進行本地化生產,那麼不僅能夠大幅降低各種成本,而且還能顯著提升客戶的響應速度,全面提升服務滿意度。而從生產品質把控角度來看,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兩家合資車企常年在JD.Power上表現不錯就足以證明,雷克薩斯在國內生產的新車質量還是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證的。此外,從BBA,還是凱迪拉克、沃爾沃、林肯這些品牌來看,國產化都能帶來一波銷量上升的紅利。眼下,豪華品牌在國內受到新勢力的持續衝擊。雷克薩斯的國產化,也將有助於其穩定甚至提升銷量和響應的市場份額。
對於雷克薩斯在上海佈局的電動車工廠,其不僅將助力豐田加速在國內市場投放全新的新能源車型和提升銷量,還有可能成爲雷克薩斯全球電動車的生產基地。
以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爲例,就承擔了很大一部分支持特斯拉全球銷售的重任。即便在特斯拉有了柏林工廠的情況下,上海生產的Model 3(參數丨圖片)依然出口歐洲,更加不要說其他市場了。這中間,不僅有上海工廠更加高效,更是在上海生產的電動車出口有利可圖。
中國擁有非常完善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鏈,而且在質量和性價比上也很有競爭力。豐田上海電動車工廠也可以借用特斯拉在長三家以及全國佈局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案例是,福特中國在去年實現了年度盈利。對於外資車企來說,在競爭白熱化的中國市場實現盈利非常不易。而幫助福特中國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其在2024年向海外出口了近17萬輛的整車。而雷克薩斯上海工廠一期規劃了10萬輛的產能。如果其能夠複製特斯拉的成功,雷克薩斯將有可能持續擴產。
燃料電池或許成爲國產車新動力
在雷克薩斯上海的電動汽車工廠,未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生產豐田的燃料電池汽車車型。
2月19日,豐田發佈了第三代FCV燃料電池系統。和之前的產品相比,其體積更小、質量更輕、可靠性和效率更高,甚至具備免維護的優點。搭載了全新FCV系統的豐田Mirai,整車續航里程可望提升20%,滿電情況下最多可至772公里。這代FCV產品將從2026年開始在日本、歐洲、北美和中國實施落地。
在國內市場,燃料電池更多還是處於一個示範運營的階段,需要依靠政府補貼來進行示範運營。這就使得豐田在國內合資公司投產燃料電池車型,要得到中方合作伙伴的全力支持難度不小。畢竟在大打價格戰的情況下,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這個時候,如果豐田有了自己的全資工廠,那麼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決定生產什麼車型。短期來看,燃料電池車型盈利比較困難,但從長遠來看,終極電動車發展有很大的空間。在生產燃料電池車系之外,豐田也可以效仿特斯拉在整車工廠旁邊打造儲能超級工廠的案例,將來在雷克薩斯新能源工廠旁邊,佈局一座生產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工廠。豐田在國內在燃料電池領域的合作伙伴不少,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工廠前景也不容小覷。
點評
雷克薩斯在上海佈局一家新能源汽車工廠,不僅對雷克薩斯品牌在國內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有可能對豐田集團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格局產生較大的影響。下一步,要看豐田以及雷克薩斯能否在動力系統以及智能網聯這些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但無論怎麼說,在上海佈局的工廠,對於雷克薩斯來說有了一個強有力的支點,可以更好輻射中國乃至全球工廠。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