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贊保時捷國際大廠有格局 小米做豪車讓更多人買得起
作者 | 《財經》新媒體 撰稿人 王婧雅 編輯 | 高素英
當行業內還在爲“豪華定義權”打口水仗時,小米直接掀桌子了。
誰都沒有料到,一輛配備三電機、最大功率達1138kw、最大馬力1548匹、零百加速僅需1.98秒、極速可達350km/h、大面積使用碳纖維材料、經過紐北賽道調教的性能車,其最終售價竟然被壓到了52.99萬元,比預售價格低了近30萬元。小米創始人雷軍直言:“小米的使命是哪怕做豪車,也要讓更多人買得起。”
2月27日,市場期待已久的SU7 Ultra終於發佈。根據小米公佈的數據,開售2小時,SU7 Ultra大定已過1萬臺,完成了原本定下的一年銷售目標。在社交平臺上,網友們更是熱情高漲,甚至有人建議將小米SU7 Ultra的銷量目標從年銷1萬輛大膽改爲月銷1萬輛。
小米SU7 Ultra以2分9秒944的成績超越保時捷成爲上賽最速量產車,雷軍表示:“我們發佈成績的時候擔心保時捷會不會非常尷尬,但是萬萬沒有想到保時捷在微博上直接回應了祝賀小米的新圈速,點贊中國製造。看完以後被震驚了,我覺得國際大廠有格局。看了這個迴應以後,我更加佩服保時捷了,因爲保時捷有90多年曆史,面對過無數像我們這樣的楞頭青挑戰者,被一輪一輪挑戰下來始終屹立不倒,所以保時捷不僅有格局,更有實力。這一條我讀了 10 遍以上”。
從SU7開始,小米汽車已成爲車圈的“現象級”產品,其一舉一動都市場關注的焦點。據雷軍披露,截止去年底,小米汽車累計鎖單超過24.8萬,累計交付超過13.5萬。
這背後,既與產品本身相關,也離不開小米的營銷策略。在發佈會召開前夕,雷軍連發11條微博爲新品預熱,而在此之前,無論是直播還是分享日常,雷軍親自下場的“破圈”營銷,爲小米賺足了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SU7上市後,市場上曾一度出現加價購買的情況。此次SU7 Ultra上市也不例外,已有人試圖從這輛車身上分得一杯羹。筆者發現,目前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有小訂用戶轉讓搶到的SU7 Ultra現車訂單,加價幅度一度高達三萬元。
在國產新能源不斷向上衝擊高端市場的背景下,蔚來、鴻蒙智行、比亞迪、吉利等各大企業都在加速佈局爭奪市場,小米也在推進其高端化戰略。對於SU7 Ultra的定位,雷軍表示,這是小米爲這個時代打造的“新豪車”。“性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BA(奔馳、寶馬、奧迪)”,重新定義豪車新標準,就是小米SU7 Ultra的目標。
具體到細分市場,BBA的原有市場早已成爲國內新能源車企的重要爭搶目標。無論是在發佈新車時直接與BBA的參數指標進行對比,還是在產品定位上直指BBA的市場腹地,車企已將BBA視爲重要的競爭對手。
針對最終定價較預售直降近30萬元的問題,雷軍解釋稱:“我們發現以前買BBA的用戶,尤其是56E(寶馬5系,奧迪A6,奔馳E級),非常渴望擁有Ultra,但覺得有點小貴,我們的使命是,哪怕做豪車,也要讓更多喜歡我們的人買得起。討論三四個月後,最終定價52.99萬元。”
在2024年底,雷軍曾爲小米定下了2025年30萬輛的銷量目標,並稱:“可能很多朋友們不太瞭解車廠,很多車企可能幹了十幾年,銷量都沒有超過30萬輛,所以30萬輛絕對不是一個輕鬆的指標。”
不過,相較於雷軍給出的銷量目標,市場對於小米有更高的預期。高盛就將2025年銷量預期從29萬輛上調至35萬輛。其認爲小米的“英雄產品”戰略將推動長期增長和盈利,其產品線有望拓展至更大市場。
在二級市場,小米股價從去年三月開始一路飆升。截至2月27日收盤,小米股價收報53.1港元/股,較去年三月低點12.56港元/股的價格上漲了322.78%。除了汽車增量外,智能手機業務作爲小米的基本盤業務,市場也給予了高期待。
而小米自身對智能手機業務的野心已不侷限在高端,還有超高端市場。在雙ultra發佈現場,雷軍將小米15 Ultra和小米SU7 Ultra一同定義爲小米創業十五年以來最高端的產品。
據瞭解,與SU7 Ultra一同亮相的小米15 Ultra起售價達 6499元,攻進 6000 元價位帶。與此同時,小米15 Ultra兼容蘋果生態,能夠實現文件、照片、數據的跨生態傳輸,並支持實況照片跨生態傳輸。這一策略被市場解讀爲小米要爭搶華爲HarmonyOS與蘋果iOS生態。
針對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的發展目標,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過去四五年,小米已經站穩了4000元到6000元價位段,未來五年最重要的目標是實現6000元以上超高端市場的全面突破,從產品對標到服務對標,更要全面兼容蘋果生態。
自2020年提出“高端化戰略”以來,小米持續加碼各細分賽道的佈局。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發佈,小米完成了人車家生態的佈局,並在雷軍式營銷的帶動下成爲各個圈子裡的“頂流”,像鮎魚一樣攪動了新能源市場。
目前,新能源行業和手機行業的發展路徑已頗爲相似,“套娃”式的產品矩陣成爲了新趨勢,國內新能源汽車相關人士直言,未來,用更具性價比的價格搶佔傳統高端品牌的既有份額,攻克下沉市場將成爲企業的競爭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