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園丁耕讀筆記/家族企業新世代的方向

川普今年重返白宮,延續一貫強勢的個人風格與價值觀,推動「擴大關稅壁壘」、「製造業迴流」與「本土優先採購」等政策,不僅撼動了全球貿易秩序,也讓許多仰賴出口的臺灣企業首當其衝。

根據「華人家族企業聯盟」於年度論壇中的研究顯示,在臺灣的上市櫃公司中,具有家族背景者高達六到七成。

然而,這些企業普遍卡在「傳承斷層」的門檻上。不少創辦人「說要交棒」成了口頭禪,「真正交棒」卻遙遙無期。反觀下一代,雖具承擔之名,卻缺乏開創空間與未來願景,轉而對接班採取消極或迴避態度。這是一種「雙向錯位」的尷尬:上一代放不下,下一代接不住。

家族企業的轉型工程,除了經營權的移轉,更關鍵的是財富管理與價值承傳。過去多數家族財富配置偏向保守,仰賴債券與不動產。但在高通膨與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的當下,如何在保障資產安全的同時,兼顧增值潛力與風險防禦能力?答案之一,可能來自於一個與「傳統」聽來完全相反的字眼——新創。

表面上,「新創」代表的是破壞、速度與不確定性;「家族傳承」則象徵穩健、保守與長期經營。兩者彷彿南轅北轍,但若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彼此呼應、互爲力量的兩端。

一、傳承的本質,是場「再創業」

對第二代而言,接班不只是延續父執輩的企業,更是啓動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創業。在面對AI、ESG、供應鏈重組等結構變革時,他們需要以創業家的視角重新提問:「我能爲這家公司創造什麼樣的未來?」這樣的心態,讓傳承不只是交棒,而是重啓。

二、用創新灌溉第二成長曲線

許多企業的第二代,選擇成立子品牌、數位轉型事業部,或跨足新產業,從舊平臺長出新枝幹。這些行動,既是企業內部的創新實驗,也是家族企業擺脫路徑依賴、開啓「第二成長曲線」的必要起點。

三、投資新創,是財富管理新支點

面對傳統資產報酬率難以跑贏通膨,新創投資正好提供一個不同的報酬來源與風險對衝機制。

優質新創一旦成功,報酬倍數可觀,如臺灣的Appier、美國的Stripe,即爲家族辦公室參與的範例。同時,這也是一種提前卡位下一波產業巨頭的方式。

新創投資也爲企業轉型帶來「外部創新資源」:無論是策略併購、技術整合、合作研發,皆可視爲與未來對話的管道。

四、從財產傳承到「志業」傳承

對年輕世代而言,他們關注的不只是收益,而是意義。ESG、社會影響力、前沿科技,這些是他們的語言與價值觀。而新創投資正是讓這一代參與資本、參與社會的場域。它是一道橋,讓傳承不只是股權與地位的移轉,更是信念、視野與責任的延續。

家族企業的傳承,若只是交椅子、遷股權,往往走不出前一代人的影子;唯有當「創新」成爲傳承的柴薪,當接班人不只是守業者,而是再創者,家族的精神與企業的未來,才能真正接軌。

傳承不是一個結束的動作,而是一個開端的契機。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新經濟時代,當傳承遇見創新,當穩健結合冒險,下一個世代的企業風景,纔有可能從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