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公基金快見底! 建商駁議員提案指「羊毛出在羊身上」
▲高市議員指出,應修法提高建商提撥公共基金比例,並將長期修繕計劃納入「高雄厝」容積獎勵條件。(示意圖/記者張雅雲攝)
記者張雅雲/高雄報導
高雄市6樓以上、屋齡超過40年的老舊集合住宅有554棟,普遍面臨公共基金不足的隱憂,難以修繕,恐釀消防、電梯維修等公共安全危機。有議員提出,應修法提高建商提撥公共基金比例,並將長期修繕計劃納入「高雄厝」容積獎勵條件。對此,有業者則認爲,最終恐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地產詹哥老實說》EP277/臺灣人瘋買日本房! 永居權?高報酬?專家揭最大陷阱
高雄市議員白喬茵指出,現行《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建商僅須依「覈准工程造價」提撥公共基金,造價超過1億元至10億元者,只需提撥超過部分的千分之5,與實際成本嚴重脫節,「若以一棟造價2億元的新大樓來看,建商僅需提撥100萬元,但換一座電梯或消防系統就要花上數百萬元,根本不夠用!」
加上許多社區將日常支出與修繕基金混用,資金排擠嚴重,若要調漲管理費,又需2/3住戶出席、3/4同意,白喬茵認爲:「幾乎不可能執行,陷入惡性循環。」
白喬茵建議,將「提報修繕計劃與提高公基金提撥比例」納入《高雄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的高雄厝容積獎勵必要條件,以補助鼓勵建商多提撥公共基金。
高雄市工務局長楊欽富坦言,公共基金不足確實爲普遍現象,高市府將先建議中央檢討現行法規提高提撥比例,至於高雄厝能否提高建商提撥公共基金的比例,將再與中央研議,「應該會有機會」。
▲公共基金提撥越多,建商成本越高,最終仍反映在房價上。(示意圖/記者張雅雲攝)
大高雄不動產開發商業公會榮譽理事長洪光佐提醒,「提撥越多,建商成本越高,最終仍反映在房價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若每建坪多提撥1萬元,最後就是單價恐多加1萬元。」至於建商興建高雄厝,雖有容積獎勵,但也需繳交相對的回饋金,若再提高公共基金提撥門檻,只會讓建商對興建高雄厝卻步。
洪光佐說:「真正的解方是建立合理的管理費制度與社區規模,否則修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小規模社區是目前管理最大痛點。像是總建築面積1000多坪、2000坪的社區,連請管理員都請不起,20年後公共基金當然不夠。
洪光佐指出,問題不僅在提撥金額,更在社區「規模」,若社區規模夠大、戶數多、管理費收入穩定,公共基金自然能長期累積、日後維修也不成問題。
《地產詹哥老實說》EP277/臺灣人瘋買日本房! 永居權?高報酬?專家揭最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