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湯”出新味更靚(現場評論)

李 縱

站在廣東廣州越秀區北京路步行街的青石板路上,眼前是鱗次櫛比的現代商業綜合體,腳下是千年古道遺址。一街之隔的元宇宙非遺街區裡,外國遊客正藉助虛擬現實技術“觸摸”廣彩瓷器的紋樣;轉角處的老字號茶樓上,一壺普洱、幾籠蝦餃,延續着“嘆早茶”的市井煙火。

這是廣州,一座傳統與現代交融、本土與域外交匯的城市。開放與包容的基因,已經刻入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氣質何處來?發展底蘊何處生?廣府文化正是這座千年商都的根與魂。廣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自秦漢時期便是海上貿易的重鎮,東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開放、包容、創新、務實的城市特質。

留住文化根脈,播下人文種子,是發展人文經濟的前提。荔灣區永慶坊,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下足微改造的“繡花功夫”,保護和恢復了街巷的肌理,不僅把趟櫳門、滿洲窗等嶺南建築特色展現出來,還引入了新業態。改造後,非遺工坊與咖啡店、設計師工作室共生,不僅吸引更多遊客,還帶動了片區經濟增長。如今在這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通草畫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年輕創業者搭建跨境電商直播間,將廣繡、廣彩銷往全球。當地居民說:“老房子沒拆,‘鄉愁’還在,但生活變新潮了。”探索新方向,不忘守護老傳統,新舊相融,方能既原汁原味又新鮮有味。

一名“老廣”感嘆,“廣府文化像醇厚老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煲出一鍋靚湯。”中外融合的文化特質,豐富了發展的“滋味”。廣州國際生物島上,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實驗室裡聚集了中、法等國家的研發人才,大家晨會時用英語討論技術參數,午餐時比拼家鄉美食,下班後入住國際人才公寓。多元碰撞催生創新突破,開放融合的文化氛圍讓跨國協作變得高效。這一團隊已獲得25項專利,企業也被認定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元、包容的文化,能爲建設一流的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助力,讓外來人員、資本等要素,更順暢地融入發展格局。這正是廣州活力迸發、潛力釋放的一個重要密碼。

越開放越自信,越自信也越開放。廣州始終擁抱世界,廣交會就是重要窗口。上世紀50年代,依託悠久對外貿易歷史、鄰近港澳的區位優勢,廣州舉辦了第一屆廣交會,數十年來從未中斷。今年4月,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結束,境外採購商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爲提升外籍客商體驗,廣州發佈《外國商務人士在穗工作生活指引》,涵蓋簽證、支付、教育等服務信息。“廣州的國際化服務細節令人驚歎,廣府文化體驗活動讓我更深入瞭解中國文化”,一名外籍客商的感受,成爲開放文化帶動經貿往來、經貿合作推動文化傳播的有力寫照。

廣州荔灣區白鵝潭畔三江交匯處,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巍然矗立,形似一件巨型藝術品,吸引不少人前來“打卡”。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文學館在這裡“三館合一”,猶如承載文化財富的一艘“航船”。文化揚帆正當時,乘勢發展潮頭立。傳統又現代、本土又國際、開放又多元的廣州,正駛向更加多彩的未來。

(作者爲本報廣東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