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多重壓力 學生、家長與政策夾擊下現身心困境

教師們指出,教學現場如同多重壓力鍋,壓力來源不只來自學生與家長,還有政策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夾擊。圖/AI生成

在外界眼中,老師似乎擁有穩定的寒暑假與「鐵飯碗」的工作環境,但實際走進校園,卻能看到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教師們指出,教學現場如同多重壓力鍋,壓力來源不只來自學生與家長,還有政策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夾擊。

臺南市教育產業工會副秘書長、文元國小老師賀憶娥表示,現在的班級經營難度明顯增加。「有些孩子來自教養觀念不足的家庭,或者本身有情緒障礙。」她描述,課堂中若突然有孩子情緒爆發,可能直接摔桌椅,老師得即時處理並安撫全班同學,同時還要顧及課程進度。

「我們國小老師幾乎全天候待在班上,學生有任何求助都必須立刻迴應。」賀憶娥說,這樣的高壓環境讓老師的專業教學工作不斷被突發事件打斷,精神緊繃成了日常。

除了學生,家長也是老師壓力的重要來源。賀憶娥表示,許多家長將孩子在家的狀況歸咎於老師,甚至要求老師協助解決家庭問題。高雄市勝利國小老師黃慧瑜也提到,老師最大的壓力來自家長,其次纔是學生。她分享,孩子回家後常因轉述不完整,引發家長誤會。有時候家長會因爲孩子的一句話就打1999檢舉,老師卻是最後一個才知道自己被投訴的人。

她舉例,學生考試沒寫完就下課,回家卻告訴家長「老師硬收考卷」。實際上老師已再三叮嚀「寫完才能下課」,但家長聽到孩子的版本後,往往對老師的教學產生不滿,甚至上門理論。這些錯位的資訊,加重了親師之間的緊張與不信任。

臺北市濱江國小的張育倫老師則提到政策與制度、行政與活動等等也是壓力源,她表示,老師除了教學,還要負責各種行政與活動,幾乎關乎學生的一切事務,最後都落在老師肩上。加上社會普遍認爲「老師是聖職」,讓許多老師投入過度時間在學生身上,卻因此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導致家庭關係緊張,甚至健康惡化。

她進一步指出,現在學生學習動機普遍不足,差異化明顯,老師必須因材施教。「比起過去單純授課,現在的老師要同時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壓力自然倍增。」

教育部近年推出的「身心調適假」,原本設計是希望讓老師能喘口氣。然而老師們卻認爲這是假福利。

賀憶娥表示,老師連補休都不一定休得完,怎麼可能真的去請身心調適假?她解釋,請假不僅要自己找代課老師,回來還得補上進度,甚至收拾家長與學生的不滿,形同「請假更累」。此外,三天調適假還被算在14天事假裡,讓老師感到「看得到卻用不到」,甚至擔心一旦向家長說明請了「身心調適假」,會被認爲是不適任老師,反而背上污名。

黃慧瑜也認爲,調適假對老師幫助有限,「就算請了假,家長還是會狂call老師。」她主張真正的解方應該是「降低班級人數」與「合理調整授課堂數」,而非流於表面的假期設計。

至於如何舒緩身心?張育倫則觀察,年輕老師會透過數位工具提升工作效率,或以運動、社團轉移壓力。有些老師參與正念課程、同儕支持團體,雖然成效有限,但至少讓老師知道「不是孤軍奮戰」。不過她也坦言,許多老師擔心面子或被貼標籤,對心理支持資源的使用率仍偏低。

賀憶娥老師表示,同事之間的互助非常重要。當家長誤解或壓力涌來,與經驗豐富的老師分享、傾聽彼此心聲,能減緩孤立感。

高雄市勝利國小老師黃慧瑜則認爲,老師不用事事高標準,有時轉念,努力不一定能夠讓所有人都滿意,心理壓力會比較小。她也認爲,學會理解家長想法,從專業角度迴應質疑,也能降低親師衝突帶來的心理負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