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護一方安寧
在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東海鎮新生村,周樹仁的話最好使。
家長裡短、雞毛蒜皮……不管村裡發生什麼矛盾,只要周樹仁來了,都能“擺平”。
“我們相信周叔,他說啥事都在理。”
“老周這人沒私心,處理啥事情都是一碗水端平。”
村民如是說。
在“老周”調解工作室內,榮譽展示牆上的榮譽證書以及鮮紅的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全國普法教育先進工作者綬帶,講述了老周作爲一名調解員爲村民化解糾紛的故事。
不忘初心,傾力打造“家門口”的調解品牌
1976年,周樹仁開始擔任新生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周樹仁從崗位退下來後,心裡還想着再爲村民做點事。
“閒不住,總想着乾點啥。”老周說。
在村裡工作時,老周曾經分管過治安穩定工作,這爲老周從事調解工作打下了基礎。
“於是,我就想‘重操舊業’,一來輕車熟路,二來也能爲‘兩委’班子分擔些壓力,爲鄉村振興和美好家園建設盡綿薄之力。”老周說。
新生村共有200餘戶700多口人。每年都發生一些土地、宅基地和家庭鄰里糾紛,這些糾紛如果不及時化解,極易引發治安上訪事件,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2018年,周樹仁主動提出“以個人名義成立調解室,爲鄉村振興減負”的構想。
“調解工作,說小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說大了,是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需要。”老周對這個問題認識得很深刻。
2019年,在雞東縣司法局的支持下,雞東縣第一個村級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在新生村掛牌成立。
由於條件限制,雖然掛牌了,但是沒有調解室。周樹仁騰出自家30平方米的客廳作爲調解室。雞東縣司法局爲工作室配備辦公桌椅、檔案櫃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等基礎法律書籍。
這裡成爲村裡集調解、普法、諮詢於一體的“法治客廳”。誰家有矛盾了,村民有糾紛了,都來這裡坐一坐。
翻開擺在桌子上的人民調解工作手冊,時間、地點、參加人、被調查人、調查記錄,周樹仁一筆一畫地將每一件糾紛記錄得清清楚楚。
“差一點都不行,差一點就容易出大事。”周樹仁言語間愈發嚴肅。
就是在這間簡陋的調解室裡,周樹仁都記不清爲村民調解過多少糾紛了。“有些事,在咱們眼裡不算啥,但是一旦調解不好,就容易造成更大的不穩定因素。”他說。
6年來,周樹仁累計調解土地糾紛、家庭矛盾等幾十起,件件都得到了圓滿化解,實現了“矛盾不出村、糾紛零上交”的基層治理目標。
不辭勞苦,學法普法,增強村民法治觀念
周樹仁1951年11月出生,早已過了古稀之年,但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都要研讀法律方面的書籍。在調解室的辦公櫃子內,整齊地擺放着多種法律書籍。
“調解工作既要講情,更要依法。”周樹仁說。
在農村,土地糾紛發生率最高,如果解決不好,極易引起矛盾衝突。
2024年,村民張某與孫某發生土地糾紛。張某說孫某多佔他家5分地。周樹仁實地丈量後確認情況屬實,開始耐心做孫某的思想工作,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闡明“相鄰權”規定,要求孫某主動退回多佔的5分地。孫某受到教育後,主動道歉,退還了多佔的土地。
“要是不懂法,這個矛盾解決不好。”周樹仁說。
在調解工作中,他將法律條文轉化爲羣衆聽得懂、記得住的“土話”,通過一個個鮮活的調解案例,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識,最終將糾紛化解。
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周樹仁還堅持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周樹仁逐個法條進行研讀,不懂就查資料,邊學邊記筆記,累計達萬字。遇到疑難條款便騎行10餘里到鎮司法所請教,被鎮裡的年輕幹部稱爲“行走的法律字典”。周樹仁不僅自己主動學法,還帶動村裡“五老”每月開展法治學習。同時,村裡50多名青年在“五老”的組織下成立了“普法先鋒隊”,成爲學法用法的骨幹。通過法治講座、普法宣傳等形式培養村級法律明白人,形成了“傳幫帶”的良性循環。
這種“調解+普法”雙輪驅動的工作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養,更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法治動能,被雞西市司法局列爲典型經驗在全市推廣。
“五心”調解潤無聲,護佑一方安寧
從事基層調解工作以來,周樹仁總結出獨家調解“秘籍”。
“細心、耐心、恆心、公心、愛心,是我爲自己確定的工作原則。”周樹仁自豪地說。
一是細心不馬虎。對每一起民事糾紛,周樹仁都做到認真調查,搞清情況和原因,以事實爲依據、以法律爲準繩,決不走過場。2023年9月,一組青年村民夫妻因家庭瑣事發生矛盾,周樹仁仔細分析了女方的爲人和對家庭的付出,對男方對家庭冷漠的行爲進行嚴厲的批評,講解了家暴後果的嚴重性,並用真實案例對男方進行了說服教育,男方對自己的行爲也表示後悔,並向媳婦道了歉,夫妻二人和好了。二是耐心不草率。在調解民事糾紛中,周樹仁從不急躁。“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但是處理不及時,就容易激化升級了”。很多糾紛,周樹仁一次調不成就兩次、三次,直到雙方和好爲止。三是恆心要堅持。調解工作往往不會一蹴而就,周樹仁經常顧不得吃飯休息,有的時候還不被當事人理解,但是,作爲一名調解員,周樹仁以一顆恆心,堅持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四是公心不偏袒。農村親戚套親戚,周樹仁在處理矛盾糾紛時,絲毫不敢懈怠,做到一碗水端平,讓羣衆信服。五是精心不敷衍。調解每一起民事糾紛,周樹仁都按照正規的調解程序進行,努力做到件件都符合法律規範,經得起檢驗。
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經周樹仁調解的糾紛,件件都得到了圓滿化解。不僅有效減輕了村“兩委”的工作壓力,更成爲黨和政府聯繫服務羣衆的“連心橋”。
從村黨支部書記到調解員,周樹仁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赤誠本色。他以工作室爲紐帶,將黨的政策、法治精神融入鄉村肌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這份“退崗不褪色”的堅守與擔當,正是新時代萬千基層黨員幹部紮根泥土、服務羣衆的真實寫照。(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嶽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