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社會遇上斷電斷訊 丹娜絲颱風帶來的「警訊」

▲臺南市多處因丹娜絲颱風導致電線杆倒塌。(記者林東良翻攝)

●曾泰琳/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副教授

今年第一個中度颱風丹娜絲於2025年7月6日登陸,除了強大的風雨之外還多了一個過去較爲罕見的暴潮。此颱風中心陣風近16級,於深夜重創嘉義臺南沿海低窪地區,造成沿海數個鄉里的電線杆整排傾倒或折斷,老舊平房的屋頂被吹走,養殖場和太陽能板等設施嚴重破壞。而颱風暴潮在數分鐘內即淹沒一人高度,行動不便的老人差點滅頂。所幸風暴潮發生時正值天文低潮期,否則災情不堪設想。

電力吃緊、人口嚴重外移 期望政府強化救災體系

此事件類似180年前即西元1845年(清道光25年農曆六月初七)發生的颱風暴潮,當時如海嘯般的大水淹沒現今雲林縣口湖鄉的沿海村落,統計死亡人數達三千至七千人,也是口湖牽水藏(車藏)民俗祭典的由來。

丹娜絲的暴潮儼然是兩百年一遇的極端氣候災害。而同一時期同一區域,從西元1839-1848的十年間在彰化至臺南一帶就發生了三個災害型大地震,規模分別爲6.5、 6.0、 7.1,亦造成了117、381、1030人不幸罹難。雖然風災和地震並沒有直接關聯,歷史告訴我們西南臺灣的自然災害風險是相當高的。

回到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現實場景,大地震後我們通常會看到災害應變中心立即指揮調度,安全疑慮的房屋會被貼上紅黃單,救災有序,一切似乎都在掌握之中。

對比之下,我們很難想像在這些不算太偏遠的沿海鄉里,卻會因爲一箇中度颱風而斷水斷電又斷訊,並且因此阻絕了外援,直到多日之後透過社羣媒體傳播,其嚴重災情才受到關注。

這些弱勢族羣雖然房屋沒有倒塌,但家卻無法遮風避雨,災損的範圍已經可以比擬一個大地震的後果。不禁令人擔憂,未來若在人口稠密區發生大規模地震,尤其是高地震潛勢的西南臺灣,類似的斷電斷訊會如何影響救災之進行?

前一個得以借鏡的地震是西元1999年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這對30歲以下的民衆應是隻出現在教科書裡卻又陌生的地震,地震芮氏規模7.3(地震矩規模7.6),造成五萬多棟房屋全倒、兩千四百多人罹難,停電戶數達六百多萬戶。當時因中寮變電所損毀,影響到南電北送,震後20天才解除全臺限電。

在集集地震後,政府修訂建築法規提升住家耐震標準,氣象署發展地震即時預警系統,且通知推播不限手機電信類別,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快速彙整各部門的即時情報,以提供應變中心判斷。

以上這些重要進展可協助達到一定的減災效果,然而此次颱風暗示我們,災後應變的漏洞存在,值得重視。

由於氣候暖化與環境變遷,未來各種災害事件的發生只會更加頻繁。臺灣總體經濟逐步退縮,人民遭受生命財產損失的風險卻在攀升。平時電力若已吃緊,遑論災後的備援了。人們長期享受便利的電子通訊,在遭遇重大危難之時,斷訊以及其所造成的救災資訊落差,恐會是目前最需要克服地方。

此外,再加上整體社會少子化與南部年輕人口嚴重外移,未來的救災動能也會跟着下降。期望我們的政府能夠針對現實條件的演變,制定因應的對策,強化國家救災體系。

▼丹娜絲颱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圖/記者呂佳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