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青年 活成賴政府喜歡的模樣?

賴政府就任以來,鮮少關注年輕族羣的痛苦:房價、物價和薪資停滯。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臺罷免熱潮持續升溫,不僅最近陸配網紅「亞亞」成爲熱門話題,賴政府就任以來,似乎鮮少關注年輕族羣的痛苦:房價、物價和薪資停滯。「布衣」要問,現在房價物價這麼高,「無殼蝸牛」如我者,要活成「賴政府喜歡的模樣」嗎?

青年不滿有「二高一低」:高房價、高物價、低薪資。上一任蔡總統執政八年,問題依然存在;屢屢打房卻依舊買不起,年輕人最不滿就是高房價、低收入的「相對剝奪感」。被剝奪的不僅是買不起千萬房,薪水追趕不上高物價與通膨;可悲的是,本月主計總處公佈一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爲八百五十萬人,本月總薪資因年終獎金因素,平均爲一一三八四六元,但一般小資族怎可能有這薪資水平!

據勞動部公佈之「低薪」定義,爲薪資中位數(四六七五一元)的三分之二,月薪約三萬一千元就屬於低薪勞工。問題是百萬勞工許多還是領「基本工資」,甚至連「標準低薪」的車尾燈都看不到,這叫許多年輕人怎存活?

包括餐飲業、遊樂場的服務員等,全臺有大約一百廿萬勞工是被認定的「低薪仔」。以吃的來說,筆者上週到苗栗,就連苗栗市區便當都漲到一百;臺北居更不用說,租屋族最在意的就是租金漲價,動輒破萬,有的還是頂樓加蓋,官員豈知民苦?若無中央「補貼專案」,薪水入帳恐立馬「見空」;但補貼非長久之計,然政府興建公辦民營社宅,中籤率偏低、興建緩慢,也難以滿足民衆需求,形同「看得到吃不到」,也是住的相對剝奪感。

根據臺經院的預測,今年臺灣CPI爲百分之一.九五;如果電價調漲,預期今年CPI將破百分之二。然而日前臺灣被川普政府列入高關稅的「骯髒十五國」(the dirty 15)名單內,若真的如此,對於汽車、農產品恐影響較大,政府有研擬好對策了嗎?

疫情過後百業缺工,尤其是貼滿徵才啓事的服務、住宿、餐飲業。常說「貧窮限制了你我的想像」,低薪窘境造成不少人不願意屈就這些低薪工作。主計總處每發佈國內受僱員工薪資數據,總引來民衆質疑「我的薪水被灌水」,或自嘲「對不起,是我拉低大家薪資了」,到底是誰該對不起?執政當局大罷免來、大罷免去,房價物價高、無殼蝸牛仰天吶喊,難道要活成「賴政府喜歡的模樣」?負面循環的小確幸政策,勞工卻無感,到底誰纔是帶頭的慣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