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表們,爭當“大俵哥”
首輪觀賽總人數66960人,3萬張門票一秒搶完。“蘇超”爆火出圈,“贛超”成爲落地最快、熱度最高的地方性足球聯賽。
5月以來,“蘇超”的成功點燃全國各地創辦“省超”的熱情,多地顯露跟進意向。但現實卻是——“川超”延期,多個省份的相關賽事仍停留在研究階段,唯獨“贛超”迅速完成籌備。
7月12日,“贛超”第一輪第一場,南昌隊主場對陣景德鎮隊。當天比賽,南昌八一體育場涌進14521名觀衆。“贛超”開局,人氣火熱,首輪比賽累計吸引66960名觀衆;第二輪觀賽人數增至78434人。7月20日,贛州隊主場1:1戰平宜春隊,本場比賽到場人數達36249人,創造“贛超”比賽到場人數新紀錄。
如今的“贛超”,一票難求。“現在所有的電話和微信,基本都是找我要票。”江西省足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王賢敏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一旦成名,便難免被置於比較之中。
在網絡上,人們總會拿“贛超”和“蘇超”的規模、賽事運營細節等一一對照。有人說“贛超”賽事組織還不夠“蘇超”成熟;也有人覺得“贛超”的球員水平與“蘇超”有差距,觀賞性稍遜一籌。
王賢敏直言,“贛超” 脫胎於2021年啓動的江西省足球協會超級聯賽,辦賽時間不晚於蘇超,且無意與“蘇超”比較,初衷是打造具有江西特色、充滿煙火氣的賽事,將足球場變爲展示江西當前經濟文化發展的窗口。
江西省足協副主席、九江隊領隊黃瑞爐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比起追求賽事的專業競技水準或商業熱度,更希望大衆在“贛超”的帶動下獲得純粹的快樂,讓足球真正融入大衆的日常生活。
對於“贛超”的未來發展,王賢敏表示,目前正着力升級賽事體驗,把球迷留在賽場,不希望“贛超”是一陣風,而是要紮實辦賽,讓“贛超”走得更遠。
“贛超”早有籌謀
“贛超”並不是臨時起意、倉促推出的。
雛形始於2021年,“贛超”聯賽的前身是江西省足球協會超級聯賽。當時,賽事由江西省體育局、江西省教育廳聯合主辦,江西省足球協會承辦,以俱樂部爲單位,對標中國足協的中冠聯賽,是江西首個主客場制的男子成人足球賽事。
2021年,比賽共有南昌紅灘谷、九江力之源等6傢俱樂部參賽。後續,比賽規模逐年擴增,2022年參與俱樂部達7家,2023年和2024年均爲8家。
等到籌備2025年賽事時,省足協結合江西的經濟環境及業餘足球俱樂部的發展實際,發現難以繼續效仿經濟發達或足球發展成熟地區的模式——即讓業餘俱樂部獲得穩定贊助並支撐漫長的賽季,因此萌生了以城市爲單位辦賽的想法,以此調動當地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參與其中,爲足球發展提供支持。
經過一段時間醞釀,今年4月,江西省體育局正式印發了舉辦2025年江西省足球超級聯賽的的通知。
通知指出,參賽單位爲江西11地市及贛江新區,比賽分爲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分南、北兩個賽區主客場雙循環;第二階段南、北賽區各前四名進行主客場交叉排位賽決出名次。各代表隊的交通、食宿、服裝等費用自理,參加客場比賽組委會每場補貼客隊一萬元經費(含交通、食宿等費用)。
王賢敏解釋稱,採用“分區對抗+交叉對決”的分階段複合模式,主要考慮到江西的南北地理跨度較大,所以賽事先按南北區域劃分,各決出4強後再展開跨區對決,這既兼顧了實際情況,又增強了競技性與結果的偶然性。
在辦賽模式上,賽事由過去省級層面的“獨唱”升級爲“政府主導+地方協同+協會運營”,由省體育局和各設區市政府共同主辦,各設區市體育局和省足球協會承辦,不僅強化了賽事的統籌力度,還讓賽事與地域歸屬感緊密相連。
✎ 贛州市全民健身中心 劉勇/攝 江西省足協供圖
“贛超”採用低票價策略,門票價格多爲免費或1-10元,因此收入主要依靠廣告。王賢敏表示:“賽事現場的廣告位在比賽之前就已全部售罄,從省級辦賽角度看,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A股上市公司盈新發展(000620.SZ)爲本屆“贛超”總冠名商,此外,其合作伙伴還涵蓋銀行、通信、空調、體育、食品等多個領域。同時,各個賽區也在積極展開招商。
對於各個地市賽區的運營,王賢敏解釋道,各地政府算的是一筆包含社會價值與長遠效益的“大賬”。
“若單看門票收入,顯然難以覆蓋當地的實際投入——場館改造升級、單場賽事的警力部署、安保防控以及多部門協調配合等,都是不小的開支。” 但他同時強調,地方政府有着更深遠的考量:“每場比賽帶來的價值是多維度的,既能爲公衆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也能借賽事平臺全方位展示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現狀,更能有效吸引外地遊客到訪,帶動消費與城市影響力提升。”
“贛超”帶來了哪些改變?
“蘇超”珠玉在前,“贛超”開賽在後,比較難以避免。王賢敏直言,“蘇超”成功出圈,爲各地提供了範本。這一示範效應在“贛超”諸多設計之中也清晰可見。
兩者都以地級市爲單位組建代表隊,用“爲家鄉而戰”喚醒城市榮譽感——“蘇超”實現13個地級市全員參與,“贛超”則覆蓋江西11個地市。
“蘇超”爆火,離不開與社交媒體共振。網絡熱梗頻出,直接擴增了“蘇超”的影響力。爲此,“贛超”也打磨出兩句核心口號。“因爲江西人之間都喊‘老表’,所以我們搞了‘誰是大俵哥’這個口號。”王賢敏介紹說,“另一個‘以球之名,爲城而戰’,就是想把賽事與城市自豪感緊緊綁在一起。這樣一來,球員的勁頭能被調動起來,球迷看球也更有歸屬感。”
“蘇超”的“票根經濟”也被“贛超”靈活運用。
“贛超”讓球票變身城市“文旅一卡通”,球迷可憑票享受景區、酒店優惠;同時注重文體結合,賽事中場增設“城市文化秀”,展示當地非遺文化和城市特色文化;消費方面,在主場外劃定區域開展“贛超夜市”,讓球迷直接在球場周邊體驗到當地特色美食,購買本土文創和地標產品。
而在文化表達上,“贛超”的創新更顯獨特。
它將地域文化融入賽事全鏈條:獎盃採用青花瓷設計,口號“誰是大俵哥”結合江西方言,賽前球員交換地方特產,賽後“深情款款”地互致書信。這種“文化浸潤”策略讓每場比賽成爲地域文化展演,相比“蘇超”更多依賴網絡熱梗製造話題,“贛超”則更注重讓本土文化通過賽事細節自然滲透。
陣容構成的差異,則勾勒出兩者定位的分野。
“蘇超”允許每隊引進3名屬地關聯職業球員,在“民間賽事”的標籤上,保留一定觀賞性。“贛超”則堅守全業餘陣容,513名報名球員中60%是學生,平均年齡僅23歲,涵蓋教師、廚師等多個職業。“從參賽陣容看,‘贛超’更像各地青訓實力的比拼場。” 王賢敏的觀察點出關鍵。
近年,江西持續推動足球改革,大力完善青少年賽事體系,培養足球基礎人才,爲此次“贛超”球員的招募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儲備。
例如,江西宜春市持續探索“市隊校辦”模式,將市級足球梯隊深度融入學校日常教學,當地多所學校積極參與其中。2018年以來,僅宜春九中就培養出足球特長生210名;在今年的“贛超”比賽中,該校還爲賽事輸送了一支隊伍。
不過。“贛超”還有諸多待改進之處。比如,基礎設施仍有提升空間。全省尚無6萬座以上體育場,前兩輪比賽中,有兩個賽區仍在學校場地辦賽,大部分場地採用人工草皮。
江西各地正行動起來,推動改變發生。
目前,江西各地體育場館正進行升級改造。其中,上饒、吉安、景德鎮等賽區的場館將於8月完成更換;針對觀衆反映的球衣拼音認不出的問題,賽事方也陸續換成中文名字;直播畫質、解說及機位設置也在持續優化。
王賢敏表示,通過對比看見差距,吸納各方提出的意見,“贛超”纔有了升級賽事的迫切意願,進而促進並帶動了江西各地對體育場館公共屬性的重視和公共設施的改造升級。這無疑是“贛超”帶來的積極影響。
如今,“贛超”的辦賽模式也帶來示範效應。7月25日至7月27日,福建省足協已前往江西進行調研,探索“足球+”發展路徑謀劃文體旅融合發展,以及省城市足球超級聯賽的組織舉辦等方面進行交流學習。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