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說公司要轉型…傳聲筒主管們「中翻中」失敗釀離職潮、人資崩潰
示意圖/ingimage
人資無奈
主管是承上啓下的角色,不能只是單純的傳聲筒,而是必須具備「中翻中」的能力。我之所以開始準備這個主題的教案,是因爲有些人資主管對我說:「我們公司的主管們每次都直接轉述老闆的原話給其他夥伴聽,不會拿捏該講或不該講的話,也不懂得傳遞敏感或重要的資訊,該怎麼辦?」
舉例來說,老闆在會議中提出推動轉型,試圖透過各種最小可行性商品的試驗,找出公司的第二曲線。團隊的抗拒在所難免,畢竟現有產品看似仍然銷售良好,而人性本來就不喜歡改變。
因此,老闆與主管們在會議室中進行各種潛在議題的沙盤推演,但真正上路後的挑戰還是層出不窮。在心急之下,老闆脫口而出:「不想配合的人就走吧,大門就在那裡。」
主管傳話火上加油
本文出自《換框思維力》
這豈不是火上加油嗎?主管是問題解決者,而不是單純的傳聲筒或是潑油救火的人。這些未經修飾或內化的傳話,難免會加深夥伴對公司或老闆的不認同感。如此反覆發生一次、兩次、三次後,離職潮恐怕也就不遠了。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生伊莉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進行了一項實驗,她找來兩組人,一組是敲擊者,他們負責在桌面上用手指敲出一些耳熟能詳的旋律,例如《生日快樂》或《小星星》。
另一組人則是聆聽者,他們要負責猜測是哪一首歌曲。實驗開始時,敲擊者認爲自己敲得非常清楚,因此預測應該有五成的聽者能夠猜出答案。但實際上,一百二十首歌曲中,只有三首歌被正確猜中,也就是隻有二.五%的聽者猜對!
這種現象稱爲「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最初是由經濟學家凱莫爾(Colin Camerer)、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與韋伯(Martin Weber)共同提出。
陷入溝通泡泡
意思是指,一旦我們掌握某些知識,心智模型便會改變,難以回到一無所知的狀態,這可能導致我們的解讀過度跳躍、過度使用術語,或低估對方理解的難度,最終讓自己被困在無形的「溝通泡泡」中。
我認爲許多「有溝沒通」的對話正是這種「認知偏差」的經典示範,例如,老師認爲自己教得非常清楚,學生卻考得一塌糊塗;溝通者自認說話條理分明,對方卻總是誤解其意。這是因爲,對A來說理所當然的情境、邏輯、術語,在B的認知中可能根本不存在!
我們每天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旋律組合」中,久而久之,便誤以爲其他人也應該自然而然地理解這些旋律,這真是一廂情願的誤會。因此,補救的方法是要先認知到「溝通泡泡」的存在,然後有意識地選擇更容易被理解的語言來翻譯與說明。
主管轉譯要簡單、明確
在公司裡,最顯而易見的例子,莫過於上級使用的是策略語言,而基層使用的則是執行語言。上級每天沉浸於現金流、產業趨勢、競爭對手等層面的資訊裡,滿腦子都是這些關於持續存活與競爭力的議題。
但對基層而言,每天完成被交辦的任務、避免被上級盯上或找麻煩,此外,若能在過程中有所學習、養成一些能力,便已感到欣慰,實在難有餘力思考那些所謂遠方的美好。
轉譯並不是套用一些連你自己都不見得買單的冠冕堂皇的正向字詞,而是你反芻過公司或老闆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後,將指令內化,並調整用詞,透過團隊更容易理解與執行的語言來清楚說明。這正是主管的功力所在─減少內耗,爲團隊帶來方向感與心理安全感。
當主管具備轉譯能力,便能在組織運作中創造出一個關鍵的緩衝區。將指令轉化爲脈絡,把要求轉爲意義,這個過程提供了彈性,能夠吸收來自上下的衝擊,將壓力轉爲動能,使衝突轉爲理解。這不僅是一種溝通技巧,更是影響力的展現,是一種以柔克剛的領導藝術。
(本文出自《換框思維力》作者: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