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犬撕咬 中研院白鼻心枉死

中研院頻傳白鼻心遭流浪犬隻咬死,圖爲屏東校園出現白鼻心。(本報資料照片)

中研院鄰近南港山區,院區內營造多元生態環境,常能見到各種野生動物穿梭,其中包含臺灣特有亞種白鼻心(俗稱果子狸),然而院區內也因部分人爲餵食行爲,吸引流浪貓狗,連年傳出白鼻心遭犬隻咬死意外,今年3月更連續有2只白鼻心遭咬死。中研院表示,已加強駐警隊巡邏,倘若發現流浪貓犬則會立即通報,並檢討生態改善作法。

白鼻心廣泛分佈於臺灣2000公尺以下山區,與人類生活區高度重疊,而白鼻心也能很好適應都市生活,也因數量穩定成長,自2019年由保育類修正爲一般類。

生活區高度重疊也意味衝突增加,臺大昆蟲學系副教授曾惠芸指出,被犬隻攻擊的白鼻心多爲亞成體及成體,佔總數據50%以上,幼體則約20%;亞成體、成體活動力較強,移動範圍也廣,遭遇犬隻機率也跟着提高。

而中研院自2023年連年傳出白鼻心遭犬隻咬死事件,地點集中在黃樓北側,研判是因該處植栽吸引白鼻心覓食,但不遠處有民衆定期定點餵食流浪貓狗,釀成生物間的衝突。

曾惠芸說,白鼻心體重約3至5公斤與貓相似,兩者較不易衝突,但犬隻體型遠大於白鼻心,當兩者衝突時,白鼻心並沒有反擊手段,常被反覆撕咬造成多處穿孔,也因此犬傷的死亡率高達100%,是白鼻心最主要威脅。

曾惠芸表示,倘若於相同地點屢次發生白鼻心死亡事件,最優先應思考「有哪些威脅存在」,而以中研院事件來說,便是民衆餵食浪犬導致犬隻遊蕩,最好便是禁止餵養,避免犬隻逗留、引發生物間的衝突。

中研院迴應,駐警隊已加強巡邏、不鼓勵餵養流浪動物,若有未系牽繩的犬隻,也會勸導飼主遵守需系牽繩的規範,且只要發現院區內有流浪貓犬,皆會立即驅趕並進行TNVR(捕捉、絕育、打疫苗、釋放)策略,也將諮詢生態專業研究人員,檢討改善作法,營造更優質的生態環境,善盡保護生命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