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破6億隻是開始,中國電影圈,要迎來一個根本改變了

2025電影暑期檔正提前迎來大結局。

隨着《東極島》上映,《浪浪山小妖怪》打破《大魚海棠》創造的國產二維動畫票房紀錄,成龍的《捕風追影》開啓大規模點映,暑期檔熱門盡出,終局將至。

看口碑。

暑期檔第一梯隊的電影,都集中在8分左右。

《浪浪山小妖怪》8.6分,《南京照相館》8.6分,《戲臺》8分,《羅小黑戰記2》8.7分,《長安的荔枝》7.6分。

第二梯隊的影片,評分也都穩定在7分左右。

《你行!你上》6.7分,《聊齋:蘭若寺》6.6分,《花漾少女殺人事件》7.4分。

今年暑期檔國產片口碑整體在線。

票房方面。

整個大盤總票房現在已突破87.88億。

在上半程整體啞火的情況下,下半程一部《南京照相館》點燃市場票房引信,

影片目前票房已破22億,總票房預測達到32億,還帶熱整個大盤。

而在《東極島》公映票房口碑不及預期,加上《南京照相館》走勢漸漸來到臨界點後,已經被帶熱的票房,又落到公映一週的《浪浪山小妖怪》上,影片不僅累計票房破6億,總票房預測也迎來新的高點:15.34億。

在暑期檔上半程悽風苦雨的大背景下,電影市場逆勢而上,可喜可賀。

這還不是最炸裂的。

過去十多年,暑期檔的票房分佈形成了一套規則:流量明星+營銷+票房公式,結果往往不會太差。

2025暑期檔還沒到蓋棺定論,但的確有一個事實,應該被坐實了——就是中國電影票房遊戲規則,已經迎來一個根本改變。

一切堅固的票房規則都已經煙消雲散。

潮水漲退之間,新的故事開始了。

01、《浪浪山》逆襲背後的nobody爆款法則

每年暑期檔都有黑馬,這很正常,但如果暑期檔冠亞軍都是票房黑馬,就很意味深長了。

今年暑期檔票房冠軍如無意外,當然就是《南京照相館》,而亞軍,就是《浪浪山小妖怪》,這部改編自《中國奇譚》的動畫長片。

影片是標準的平開暴走。

首映日票房不過5000多萬,平臺當時的票房預測僅爲4億,而現在影片豆瓣評分8.6,預計票房已超15億,提前預定今年暑期檔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就連小妖怪聯名款等衍生產品都大賣。

但影片並非一部完美黑馬。

影片後半部分節奏略顯拖沓,高潮戰鬥場面略顯簡單,且四隻小妖打敗還沒吃童男童女的黃眉大王依然不合邏輯。

總之,就是不夠完美,但影片依然大爆,有着以下三個爆點。

其一是“nobody共情效應”。

影片以顛覆性視角重構西遊故事,聚焦四隻底層小妖的荒誕取經路,實現了全齡層共情的關鍵,就是nobody的共情視角。

從故事開場小豬妖就是進不了大廠編制的失敗打工人。

大廠的路不通。咱就走捷徑。於是取經F4集結完畢。

四隻小妖不可謂不歪瓜裂棗,連小童都騙不了,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Nobody”。

相比之下,所謂的九九八十一難早在他們出發之前已經排練好,四個nobody憑啥取經?

可就在這場註定失敗的旅途中,社恐的猩猩怪高喊出了那句:“我是齊天大聖!”

最終,四個小妖怪打贏黃眉大王奄奄一息,變回原形之際,還是沒來得及說出自己的名字。而且他們看似贏了,但在彌勒佛那些大人物看來,最多算“哈哈哈哈哈哈”。

但電影中這些“Nobody”告訴我這樣的“Nobody”觀衆的卻是:“Nobody”,不必必須成爲“Somebody”。

“Nobody”也有屬於自己無足輕重的絕地逆襲。

相比過去熒幕上的英雄故事,相比《哪吒2》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樣的nobody其實才容易引發最大範圍的觀衆共情。

因爲大多數像我這樣的成年人,不都是“Nobody”,所以最後小妖怪們贏了,就像我們也贏了,那一刻電影就贏了。

其二是“國風喜劇”。

但要實現觀衆共情的條件,首先是上影美的製作功力,讓人感嘆載着中年觀衆一整個童年動畫記憶的上美影又回來了!

全片工筆細描,無論是小妖怪大妖怪,還是背景山水的暈染,無一不帶着渾然天成的國風古韻,遠勝照搬歐美風格的3D建模。

而精美製作下,觀衆還看到了一場“喜劇人團建”。

影院有不少家長帶着小孩來看,而每到喜劇場景,都有很多家長和小孩同時放聲大笑,一個牛馬打工人的故事,被拍得老少咸宜。

全片笑點密集、流暢、有梗還不低俗,當代職場諷喻效果也夠出彩。

不管是刷鍋刷出大鍋,還是雞畫師畫西遊四人組,那永遠會挑選最爛那條的甲方,足以讓當代“牛馬”狠狠共情。

喜劇,永遠是影院裡的最大公約數。

任何時候,大家去電影院都是圖一樂,你讓觀衆笑了,電影就贏一半了。

其三是“很燃的結尾”。

當小豬妖披上“降妖除魔”的旗,四隻小妖打出一生只有一次的野豬猩猩黃鼠狼蛤蟆拳,即使打鬥招式簡單,也已經足夠燃到所有觀衆,觀衆情緒也在四人合力進擊的一幕中被推向了高潮。

結尾大聖給的那四根保命毫毛,又看得觀衆眼淚汪汪的。

雖然現實中,我們這些nobody可沒有四隻小妖這樣的保命毫毛,但還是會在走出影院後對其他nobody說起這部電影,影片的票房逆襲,就已勢如潮水。

02、《東極島》票房乏力背後,大導演們迎接颱風

但別急着由此解鎖票房密碼的公式,因爲這個暑期檔,公式不好使。

比如曾憑《八佰》創造了國產抗戰片票房紀錄的管虎,就在打造出另一部照道理一定會賣座的《東極島》之後,遭遇了一陣口碑和票房的颱風。

影片上映前,是公認的暑期檔種子選手。

但現在影片票房預測從9億多下降到6億左右,口碑分化嚴重。

而這陣令《東極島》未能乘風破浪的颱風就是:一部新片首日可能就被那些放大的差評吹亂陣腳。

事實就是,許多發出差評的觀衆,其實根本沒看過電影,但這正是今日中國電影市場面臨的輿論環境,兩個字,極端。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但電影會。

現在我依然認爲,《東極島》是暑期檔工業化水準最高的國產電影,沒有之一。

電影肉眼可見花了錢,那些大場面的調度,尤其是最後幾場海上救援戲,拍攝很見功力。

尤其是當震撼的視聽與洶涌的情感交織,海面成爲翻騰的戰場,當朱一龍演的阿贔怒海反擊,壓抑了許久的情緒也在我心裡炸開。

這背後是劇組持久的努力,也取得了肉眼可見的工業化成果,但問題是,這屆觀衆不在乎。

2025暑期檔最公平也最不公平的地方是:觀衆其實不在乎電影拍的好不好,而是在乎電影在自己心裡好不好。

《東極島》票房口碑不及預期的原因沒那麼複雜,它沒能複製《八佰》成功的最大關鍵,是《八佰》講出了一個能讓觀衆感同身受的故事,《東極島》沒有。

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豆瓣評分9.2分。

但《東極島》不能像紀錄片一樣娓娓道來,它要有戰爭片的起承轉合,而主角的抗爭與復仇一定要留在最後,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才能徹底噴薄而出。

這之前要留住觀衆,需要的是層層遞進的敘事和步步緊逼的情感力量。

但從結果看,故事沒能做到把所有觀衆的情緒保持到最後的海上大救援高潮戲。

相比之下,《八佰》在敘事的有效性以及調動觀衆情緒方面,明顯更勝一籌。

我認爲管虎和費振翔沒有輸給別人,他們其實是輸給了昨日的自己。

03、從《醬園弄》到《戲臺》,變換的票房遊戲規則

歸根到底,是國產電影在過去幾十年開始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票房規則。

可是到了今年,這個規則變了。

今年暑期檔的冠軍基本被《南京照相館》鎖定。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它的最終票房將鎖定在32億。

而《浪浪山》的票房已經基本肯定會落在15億。除了成龍梁家輝《捕風捉影》這個暑期檔最後的隱藏王牌,牌已經都在牌桌上。

暑期檔的蛋糕就那麼大,但冠亞軍分到的蛋糕更大了,以前行業內以爲的“吃不到肉,好歹分口湯”已經變成了如今的“要麼大口吃肉,要麼不能上桌”。

用四個字總結就是,贏家通吃。

可贏家爲什麼成爲贏家?

我勉強可以總結的公式是=一個讓觀衆get到的故事+合理的商業元素+燃爆的情緒+觀衆可討論的點。

這四個要素猶如那套野豬猩猩黃鼠狼蛤蟆拳,缺一不可。

就比如儘管票房預測從40億緩慢下調到32億,依然坐穩暑期檔頭號贏家的《南京照相館》。

首先這是一箇中國觀衆感同身受的故事,並且導演申奧在南京大屠殺的故事背景下,以照片這個「鐵證」爲主線,製造了一個核心懸念:怎麼把底片送出去?以及照相館小分隊,多少人能生還?

這是一部動人的電影,也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好看和歷史的悲壯,是不衝突的。

除此之外,影片的情緒張力,就藏在英文名裡,「Dead To Rights」,「鐵證如山」。

當大結局到來時,觀衆在憤怒與震撼的情緒之外,又多了幾分感動與唏噓,也讓這沉浸與代入,變得充滿回味。

到最後,它當然會贏得觀衆持久的討論。

再說另一匹小黑馬《戲臺》。

就像陳佩斯在路演中自己說的,一開始電影並不被那些所謂的專業人士看,但現在影片票房破3.8億,最終預計落在4.2億左右,不算爆,但肯定超出了那些專業人士的估計。

原因很簡單,因爲中國電影最不缺的,就是自以爲專業的專業人士。

事實證明,陳佩斯不費吹灰之力就講出一個好故事,劇情、節奏、口音、景都很自然,演技也好,

故事想說的觀衆都接收到了,全程戲劇衝突的運用很精到,陳佩斯最擅長的錯位喜劇也用的很好。

但正如那些專業人士預計的,陳佩斯畢竟離開電影行當太久了,《戲臺》的表達方式,還保持着一份老派,整體視聽語言也不夠新鮮,特效受限於成本,也比較一般。

但電影是很純正的喜劇,笑料包裹人生,拍到最後,也拍出了陳佩斯自己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觀衆情緒和討論度都有了。

最後電影可能還是沒吸引那麼多年輕觀衆,卻讓很多中老年觀衆,爲了陳佩斯三個字再走入影院。

成爲票房小黑馬,不是很正常嗎?

但我們還很容易發現,由於觀衆電影消費習慣的變化,前幾名分完蛋糕後,後幾名能吃到的蛋糕就所剩無幾。

而暑期檔裡的失意者,無一例外全都沒能符合前面的票房公式。

我們以《長安的荔枝》《你行!你上!》和《醬園弄》三部影片爲例。

我首先強調,失意者不是失敗者,上述影片我認爲都是佳作,這裡要討論的,是爲什麼票房不如預期。

先說《長安的荔枝》,大鵬是中國電影近10年進步最大的商業片導演,他最擅長拍大家喜聞樂見的喜劇,這幾年的電影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包括豆瓣7.7分的《長安的荔枝》。

與劇版相比,電影聚焦主線,節奏緊湊,作爲古裝職場喜劇有很多笑點,但又是一把插進盛唐浮華表象的尖刀。

前半段緊張嚴肅活潑,結局完成昇華,最後荔枝雨那一幕讓人動容。

可以說大鵬把每一步都考慮到了,完成度也非常高。就連片尾曲《廟堂之外》都是暑期檔最好聽的原創電影歌曲。

後來大鵬發微博問大家爲什麼不想看這部電影,我認爲非常真誠,也是真想不通,電影拍成這樣了,爲什麼票房還是不達預期?

但我認爲原因根本不在大鵬身上,問題在荔枝上。

就像影片最後楊貴妃壓根伸出的手又縮回去了,不是李善德帶去的荔枝有問題,而是楊貴妃可能根本不愛吃荔枝。

《長安的荔枝》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個故事其實並沒有業內想象那麼大的票房潛力,何況劇版還把觀衆熱情消耗了一遍。

所以楊貴妃不吃荔枝,能怪李善德嗎?電影票房未達預期,能怪大鵬嗎?當然不能。

這就是命。

再說《你行!你上!》。

我現在依然認爲,姜文拍得沒問題。

那些近乎明喻的隱喻,那些想象力噴涌的視聽調度,都證明姜文依舊是中國電影獨一份的存在。

那股從頭到尾都透着的狂勁還在,那股摧枯拉朽式的荷爾蒙還在,姜文就還是姜文。

但這部電影說破天,也是一部傳記片,而傳記片的票房天花板,是極難突破的。

還有就是,姜文的電影不管是餃子還是醋,核心觀衆都是影迷羣體,而《讓子彈飛》到《你行你上》,事實就是:中國影迷人數絕對不是變多,而是變少了。

最後讓我們回到暑期檔的開始,《醬園弄》。

陳可辛導演的問題在於,他拍出了一部卡司華麗,製作精良,野心勃勃的電影,電影是細糠,但卻不是所有觀衆愛吃的細糠。

片中章子怡演得很好,楊冪最後十八相送送的是自己,那對命運弄人的絕望嘶吼,也很精彩,演員演得都不錯。

但陳可辛的野心,不只是講一樁奇案。他要說的,是案子透出的亂世夾縫中的衆生相。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說,故事張力不足,懸疑元素不夠,結尾更不夠燃,最後票房也未盡全功。

我相信陳可辛知道這屆觀衆要什麼,但他有自己的堅持。

可是暑期檔的門檻高了,但是留給創作者的創作路徑也變窄了。

暑期檔儼然從一個大家分肉喝湯的晚宴,變成了一個市場角力的鬥獸場,過去是爛片都能掙錢,現在是好片也未必不會輸。

04、一個重大變化,正在電影行業發生:“我電影”時代到來

這樣炸裂的暑期檔,讓人喜憂參半。

殘酷的競爭確實能倒逼創作者交出更好的作品——

電影消費不再是日常消費,而變成特殊消費的情況下,觀衆的錢袋子捂得更緊了,什麼情懷、賣慘、明星效應、噱頭都不管用,我們只爲自己喜歡的好電影買單。

這是好事。

但另一方面,如果把春節檔的票房密碼比作一道算術題的話,那麼現在的問題是,暑期檔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票房密碼。

也是因爲好電影已經不夠用了,大衆只爲心中的好電影買單。

也就是,“我電影”時代到來。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過去公式流行,套路遍地的同質化的“爆款”。

那些由爆款模板和概念拼湊而成的故事。

根據市場需求和風向計算做出來的預製王炸——全都會被觀衆一腳踢飛。

道理很簡單,因爲“我電影”時代,也是票房法則失效時代。

比如,明星失效。今日的電影市場還有絕對的明星票房號召力嗎?沒有了。

比如,大導演失效。

除了申奧,這幾年國產電影,還有絕對的票房保證嗎?好像也沒有了。

再比如,宣發失效。

今年暑期檔再一次告訴業界,宣發能做的,永遠是錦上添花,絕不能雪中送炭。

這屆觀衆太聰明瞭,所有的口碑真相,最多熬過一個首映日,剩下的就是——

今後映前宣發失靈會成爲常態。哪怕票房成功的,也不是靠宣發營銷,而是影片該爆。

所以如果說這個暑期檔還有什麼票房規律,說來說去無非就是——

我電影。

也就是今後所有爆款,必須讓觀衆覺得:與我有關。

比如《南京照相館》是用通俗化、類型片的方法,將沉重的歷史事件變成能被感同身受的歷史記憶。

歷史,與我有關。

而《浪浪山》則是把所有底層小人物的艱難與夢想,全都蘊含在浪浪山小妖怪的命運之中。

讓人笑中帶淚,也讓人感同身受。

現實,與我有關。

走出《南京照相館》影廳,看到現實的萬家燈火,還是要翻越下一波萬重山。

這些獨特的觀影感受,並非公式可以概括,並非計算可以衡量,因爲每一份感受都是獨特的,電影只是恰好打通了所有人的情緒而已。

電影圈的“天”,變了。

不會再爛片爛得千姿百態,佳作好得千篇一律。

昨日的公式和套路,明天就報廢。

電影人永遠要在今時今日,此時此刻,尋找與觀衆的共鳴,與觀衆一起上路。

因爲對觀衆來說,看好電影當然重要。

但能讓自己感受到什麼,發現什麼的好,纔是好。

電影與我有關的情緒和感受,纔是明日爆款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