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海關開展田間疫情監測 護航外繁制種“金種子”
盛夏時節,河西走廊的制種基地裡生機盎然。蘭州海關所屬酒泉海關的關員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夏季田間疫情監測——這是他們守護外繁制種“金種子”的常規工作。近日,這場覆蓋酒泉、嘉峪關、張掖三市60多家企業基地,涉及蔬菜、花卉、瓜類、豆類、向日葵、玉米等多類作物的專項監測,再次爲當地“金色產業”築牢生物安全屏障。
作爲河西走廊農業經濟的支柱,外繁制種產業孕育的優質種子遠銷海外,堪稱富民強市的“金名片”。種子生產環節易受到有害生物侵襲,爲此,酒泉海關將監管關口前移,以“嚴防有害生物隨種子跨境傳播”爲核心,制定精細化監測方案。每年夏季高溫季,關員們深入田間開展“地毯式”排查,通過感官檢測、取樣送檢等手段,重點監測番茄褐色皺紋果病毒、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等檢疫性有害生物,用專業守護爲種子安全“上鎖”。
“海關的田間疫情監測就是我們的‘定心丸’!”酒泉市華美種子有限責任公司楊經理感慨道,從田檢到出口前檢測的全鏈條把關,讓企業對出口種子的質量底氣十足,“有了這層保障,我們的種子在國際市場更受歡迎。”
“田檢既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酒泉海關監管副科長李冶陶擦了擦額頭的汗,手裡的記錄表已記滿監測數據,“多查一寸土,多檢一片葉,種業安全就多一分保障,讓‘中國種子’的招牌更亮。”在嚴格監管之外,海關還積極推廣“檢疫前置”理念,指導企業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從源頭提升種子健康水平,實現“監管+服務”雙輪驅動。
“外繁制種關乎農戶生計,更關乎產業未來。”酒泉海關關長翁煥民表示,田間監測看似細微,實則是守護產業根基的關鍵。通過及時發現並處理病蟲害隱患,既能保障農戶收益,更能爲產業可持續發展掃清障礙。
近年來,酒泉海關持續加強對制種產業的支持:“關長送政策上門”打通服務堵點,技術指導提升企業防控能力;推動建立酒泉種業公共檢測平臺及酒泉種子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大幅提升檢測效率、縮短通關時間,助力企業精準國際市場技術壁壘。
通訊員 張建昕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莉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