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應仿秦孝公 開天窗說亮話
賴清德總統原訂昨邀在野黨領袖國安簡報,但最後破局收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在地球上是一個小點,堪稱彈丸之地,島內互打卻十分嚴重。人們期盼三黨能坐下來理性溝通,解決內耗不已的國家頹勢,「終於等到」總統府發出邀請函,乃是停止政爭的有利契機,竟然瞬間煙飛灰盡,不勝唏噓!
有關談判,古今中外皆然。遠在戰國時期,各國君王都想壯大、併吞鄰國以擴大版圖,這時位處西方、地貧人寡的秦國,是最後才被周天子承認的諸侯國,遭受其他六國輕視,強大的魏國還併吞其河西諸地;弱如累卵的秦國,只能忍氣吞聲。直到秦孝公繼位,發出求賢令,商鞅有了入秦大展長才的機會,前後覲見秦王四次,終於得到支持與肯定。
然而,商鞅提出變法改革的宏願,雖然獲得君王百分之百的信任,但秦孝公並沒有馬上昭告天下,雷厲風行,因爲考量到國內有不少保守勢力或既得利益貴族會反制,就把最有影響力的甘龍和杜摯請來,由君主親自主持會議,讓那兩位巨頭與商鞅來個思想論戰;二打一,其實是不公平的辯論,但憑着商鞅的真知灼見與辯解無礙的口才,終於說服了保守勢力。
由於秦孝公懂得開天窗說亮話,透過雙方你來我往而有效的激辯後,終於達成共識;從此改革之門一開,全國老百姓都願意配合,讓歷史留下有名的商鞅變法,成功打造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若是沒有甘龍、杜摯對上商鞅的辯論會,商鞅變法執行起來恐背腹受敵、窒礙難行,終將功敗垂成。
歷史經驗如此,雖然無法照本宣科,卻頗有參考價值。如今的臺灣有兩、三股勢力在抗衡,且都各自有打不死的「鐵粉」,僵持在原地打轉,困境愈陷愈深。執政黨雖高舉與在野共商國是大旗,但顯然算計多於誠意,卻有理由拿來說嘴,佯稱不是我不願意會談協商,是在野黨拒絕參加;這是一射雙鵰的狡詐伎倆。
賴總統應該有「解鈴還須繫鈴人」的智慧,多多學習秦孝公,讓不同意見的巨頭們有機會抒發己見,使公理愈辯愈明,而不僅是找在野黨主席來「密室聽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