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臺讀書打工還能存錢 外籍生:想做到畢業
外籍學生在臺就學花費高,透過打工可分擔學費與生活費,還可以存一點錢。 示意圖。記者林伯東/攝影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東南亞來臺學生成爲我餐飲業人力的及時雨,在餐廳打工的外籍學生說,在臺讀書開銷龐大,靠打工才能分攤學費與生活費,還可以存一點錢,中文雖然不流利,但點餐、溝通還可以。
印尼的Randy去年二月來臺,就讀彰化師大電機系,目前在臺中一中商圈餐廳打工,他的中文雖不流利,但送餐、收桌手腳快,服務態度獲肯定。Randy說,最困難的是與顧客溝通,還好店內有錄音筆輔助,加上採自助式點餐,有問題就找同事協助。
越南籍廿歲的胡玉簪就讀勤益科大機械系,在臺中市區的餐廳打工。胡玉簪說,收入扣除房租和日常開銷,每月能存幾千元,寒暑假留在臺灣打工,最高月入二萬五千元,「希望能做到畢業」。
臺北延吉街的特色餐館王姓老闆說,越南生「很好用」,認真勤快不喊累,工作也到位,他們對月薪四萬元很滿意,收入也比母國高不少,因此多數人畢業後都想繼續當正職工作。
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指出,疫情發生前,餐飲缺工已逐漸浮現,疫情期間大量人力流失,即使疫情過了、餐飲業加薪徵才,人力迴流仍有限,基層人力尚短缺一至二成,人力缺口集中在餐飲外場、旅宿房務人員。
黃正聰分析,目前在臺外籍生可補充餐飲業的人力,主要分爲三類,一是大學國際生,就學期間每週可打工廿小時,因語言程度較佳、溝通順暢,最受餐飲業青睞,不過國際生多半排斥旅宿房務類工作。其次爲技職產學專班生,語言能力相對較弱,但課程設計的關係,每週可全職工作四十小時,校方常與企業簽訂合作,可挹注較多餐飲及房務人力;第三爲境外實習生,多來自印尼或越南,以實習名義來臺工作,目前政策放寬到二年制專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