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水泥廠逛“公園”

水泥廠怎樣實現從“水泥灰”向“環保綠”的華麗轉身?近日,記者在省建材集團所屬江西德安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安萬年青公司)尋找答案。

沿着昌九快速路,記者來到德安萬年青公司的付山南部水泥用灰巖礦山,映入眼簾的是藍天、白雲、青山、綠樹、噴泉,恍惚間好像到了一處休閒景觀公園,這和傳統的“灰塵到處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礦山印象毫不沾邊。但可以確定,水泥原材料石灰石的開採就在這裡進行。

綠水青山間,一條綠色廊道穿山而過,引起記者的注意。“這是一條3.13公里全封閉式的石灰石輸送廊道。我們利用採礦區到廠區的245米高低落差,通過先進的變頻裝置和智能發電技術,將勢能轉化爲電能,每小時可以發電700千瓦時,不僅能滿足礦石運輸的用電需求,還可將多餘的電量供給其他生產環節。這樣既降低了運輸成本、減少了空氣中的粉塵,還能做到資源整合。”德安萬年青公司生產部技術管理副主任佔曉峰滿臉自豪地介紹。

據悉,付山礦區還配備了10臺新能源運輸車,它們可實現零尾氣排放,電耗成本也只有燃油車的4%。同時,德安萬年青公司堅持邊開採邊復綠,已累計投入2600多萬元,修復近7.5萬平方米礦區。

作爲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低碳的理念和行動已經深深融入德安萬年青公司生產各個環節——

在生產一線,調度指揮中心綜合管控平臺一塊巨大的屏幕上,清晰呈現着礦石開採、生料製造、熟料煅燒、水泥製作等生產環節情況,粉塵、二氧化硫含量等數據在屏幕上實時跳動,礦山開採能耗變得可視、可管、可控。

“通過大數據監測,一旦發現某個流程耗電量異常,及時進行調整優化。僅此一項,每年能節省電量830萬千瓦時。”佔曉峰說,“綜合管控平臺上的數據會實時傳送給智能製造系統參與控制,實現‘一鍵輸入、全程智控’,顛覆了傳統的水泥生產模式。整個企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員工勞動強度大幅降低,綜合能耗降低1.5%。”

生產線上配套建設的純低溫餘熱發電系統,充分利用窯頭、窯尾煙氣餘熱發電,年發電量可達7500萬千瓦時,年節約標準煤0.92萬噸、減少碳排放量2.5萬噸;優化升級後的生料磨選粉機也成爲“節能高手”,每年可節電337.5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量0.11萬噸。

利用先進工藝,德安萬年青公司還積極助力城市垃圾處理。今年,投資5億元的全省首個飛灰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建成並使用,每年可協同處置九江城區有色金屬冶煉廢物、油漆渣、污泥等多種工業廢物2.45萬噸及城市垃圾等飛灰1.2萬噸,並將其轉化成水泥原材料4萬噸。

爲什麼要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水泥生產作爲傳統行業,一方面環保政策有要求,迫使水泥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時,必須重視運用綠色生產模式;另一方面,降低能耗就是降低成本,對企業而言,就是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市場話語權。”德安萬年青公司生產部運行管理主任劉仙泉說,最終,外部壓力變成了內生動力,企業的態度從“要我轉”變成了“我要轉”。

據介紹,近年來,德安萬年青公司通過“技術+管理”雙輪驅動,整合所有生產環節,力求將能源消耗降至最低。目前實施的飛灰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替代燃料的應用項目、水泥粉磨節電改造項目等,讓公司的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源消耗低於95公斤標準煤,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源消耗低於73公斤標準煤。

“當前,我們正在建設5G智慧礦山。屆時,無人駕駛技術將大顯身手,每天原材料石灰石的開採量將提升到2萬噸,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將再提升一個檔次。”德安萬年青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胡斯明對未來充滿期待。(楊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