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十講高張力論述 升高兩岸緊張

美國前副國安顧問柯茲近日在英國查塔姆研究所指出,未來十至十五年恐將是全球最危險的時期,臺灣周邊尤其令人憂慮。儘管以色列與伊朗暫時接受美方提出的停火方案,區域局勢略有緩和,但安全困境仍在延燒:外界仍憂慮德黑蘭有核武目標,以色列仍維持空優,美軍則不得不調整部署以穩定中東。

俄烏戰爭未見終局,以伊衝突餘波未平,美國在多條戰線承壓。在這種分身乏術的背景下,華府更無法容忍臺海若陷入不可預測的衝突螺旋。近來美國戰略圈便不斷激辯,賴清德是否可能成爲下一個陳水扁,重演臺海危機制造者的角色。這類比擬在《外交事務》、《外交政策》等權威刊物中屢屢出現,作爲對臺灣戰略風險的警示。

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與外交動盪不安。從「一邊一國」到「入聯公投」,多次重大主張未與美方協調,使臺灣在華府眼中愈顯難以掌握,布希總統甚至罕見公開譴責。陳水扁將政治利益凌駕外交判斷,導致臺美互信破裂。北京則視其爲挑釁一中原則的實質進逼,二○○五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正式將臺獨納入武統選項。那段歷史反映,一旦民進黨政府讓兩岸關係失控,不只北京不能接受,連美國也可能選擇與臺灣保持距離。

賴清德與陳水扁同有強烈的臺獨傾向。布希政府之所以選擇嚴格約束陳水扁,是因爲將重心轉向反恐戰爭,希望避免亞太成爲另一個摩擦戰場;從目前來看,川普本就對介入臺海事務興趣缺缺,勢必不願在此時容忍無謂的臺海風險。這幾乎複製了賴清德成爲「麻煩製造者2.0」的所有條件。

賴清德顯然也察覺外界對他走向「陳水扁2.0」的警示聲日益高漲。他擔憂美國分心,意味着臺灣的唯一靠山隨時可能失去,他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與軍事會談,下令加強對區域安全動態的監控,似乎是在對國際社會釋放訊號:不要因爲其他戰場而忽略臺灣面臨的壓力。

然而,意識形態立場鮮明的賴清德對內仍然強硬,總統府推出「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講,在首場中,賴清德不僅再次大打中國威脅論,將兩岸交流、經濟融合,臺商、臺青赴陸發展上升至對臺主權與認同的威脅,在廿四日的第二講中甚至表示「不反共的不是真的中華民國派」。對比上月的就職週年談話,賴清德當時刻意避談兩岸議題,被外界視爲因美國不願公開背書只好低調應對,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對外沉默、對內強硬」的兩面操作,北京一定不會埋單,尤其在華府與北京現已維持高層溝通之際,一個持續維持高張力論述的賴清德,恐會一步步走上陳水扁的老路。例如大陸國臺辦對總統賴清德第二講的言論,即批評是行「分裂」之實的「臺獨自白」,升高兩岸緊張。

面對中國壓力與美國疑慮,臺灣本應更審慎、低調,然而臺北卻時常因象徵性政治操作徒增不必要麻煩。如果賴清德的言行使兩岸關係持續不可預測,那麼臺灣將在美中夾縫中愈加被動,不但喪失爭取支持的空間,反而可能被兩強聯手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