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現在開的是選舉專車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開的罷免專車翻覆,換上的新車不是治國列車,而是選舉專車,他窮盡所能展開選舉佈局,希望挽回民意劣勢,保住自己在黨內及政府的領導地位。

他公開呼籲「臺灣要休養生息」,要社會在激烈政治角力後獲得平和喘息的時光,但實際行動卻是加快並加強拉擡選情,到全臺各地宣講,找回曾揚言「割喉要割到斷」的選戰老將邱義仁統籌選舉,並陸續宣告取悅選民的政策。同時,他毫不鬆懈對在野黨的認知作戰,加碼意識形態操作,努力爲未來大選提前暖身。

大罷免失利後,民進黨內部陷入低迷,社會輿論也認爲賴清德應該暫時收斂,以降低政治對立。然而,賴並未選擇低姿態,而是將「休養生息」作爲一種修辭,在政治實踐上迅速調整節奏,開始新一波選舉動員。他口頭上政爭緩和,行動上卻加大力道,開着選舉專車衝刺。

賴清德缺乏反省能力,未從大罷免大失敗中汲取教訓,對治國無心也無力,只對政權鞏固抱持高度警覺,大罷免失敗後更想透過選舉勝利來維繫執政正當性。

在他看來,唯一翻盤的機會是贏得2026年的地方選舉與2028年的總統、立委大選,這纔是考驗他及民進黨能否繼續維持政治優勢的關鍵。若不及早部署,恐怕難以彌補罷免失利帶來的民意逆反。因此,雖然他口頭上安撫社會,但實際上卻積極備戰。

賴清德近期提出多項政策,乍看之下都是爲了照顧弱勢,但在時機點與宣傳力度上卻顯然是基於選舉考量。例如「收入低者免繳所得稅」政策,就成爲他下鄉宣講的主打牌。這項措施固然能減輕基層民衆負擔,但是否他的出發點是獲取選票,而不是基於長遠的財政規畫?至於此舉是否會造成租稅公平的扭曲,他是懵然無知的。

賴清德還透過增加補助、推動青年政策、加碼長照與教育經費等方式,營造出民衆對執政有感的氛圍。這些政策的共同點在於立即見效,民衆一聽就能感受得到利益,短期內提升民意支持度。這正是選舉政治的慣用手法,以政府資源轉化爲具體福利,直接化爲選票。

但這種政策若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只是政策性買票,將可能造成政策偏誤的後遺症。臺灣本就面臨龐大的國防與年金支出,以及基礎建設的巨大資金需求,若過度傾向短期選舉利益,將犧牲長期國家發展。從這點看,賴清德的選舉專車卻專注於選票目標,施政方向與重心是選票工程,而非真正前瞻性的藍圖規畫。當前臺灣面對諸多難題,如果一切以選票爲優先考量,將造成前進方向的錯誤。

除了政策加碼之外,賴清德同樣沒放棄最能凝聚民進黨選票的「反共、抗中、護臺」路線。他在公開發言中一再強調中國大陸對臺的威脅,呼籲臺灣人民團結抗中,將「護臺」塑造成民進黨的核心價值。這種策略在罷免失敗後仍反覆操作,繼續將其當作穩固基本盤最有效的方式。

他和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的諸多言論顯示,民進黨本性難移,不斷透過強化意識形態對立,以爲只要將選舉提升到兩岸對抗的高度,便能將選票凝聚在民進黨旗幟下。這種做法或許能在短期內取得政治紅利,但長期而言,卻會讓社會更加分裂,對兩岸關係也形成惡性循環。

執政者過度以選舉爲中心,將政策視爲拉票工具,容易造成治理的短視化與功利化。臺灣政治若持續陷於「政策等於選舉支票」的邏輯,將難以累積治理成果;選舉化治理雖能維持政黨的短期優勢,但卻會讓國家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出現政黨得利而人民失利的局面。(作者爲前中央社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