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臺美關稅談判 近日有好進展
賴清德總統(左)21日主持在總統府舉行的「2025亞太經濟合作經濟領袖會議」代表團行前記者會,和擔任代表的總統府資政、臺杉投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林信義(右)握手致意。(趙雙傑攝)
臺美關稅談判久無進展,令產業界備感憂慮。賴清德總統21日指出,「近日應該會有好進展」。他說,希望不僅平衡美臺貿易逆差,更能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目前暫行關稅稅率20%要進一步降低,且不疊加,而232條款的相關稅金也能得到最惠國待遇,我方朝向這個目標談判,相信不久應該有結果出來。
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的談判團隊,自10月初結束第5輪實體諮商自華府返臺後,雖然行政院多次暗示好事將近,「但久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鄭麗君昨日在行政院的接見活動中說,臺美關稅談判仍在進行。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法院受訪時說,談判團隊一直在做最後的書面整理。
賴清德昨前往臺中市參加「臺灣國際五金工具博覽會」開幕典禮,他在致詞時說,臺灣的中小微型企業遭遇包括地緣政治風險、美國關稅政策與匯率波動等挑戰,政府會爲產業界開拓更好的發展空間。
賴清德特別強調,臺灣與美國的關稅談判沒有涉及匯率,談判目標是暫行關稅稅率20%要進一步降低,且不疊加,232條款的相關產品項目稅金也能得到最惠國待遇,相信不久應該會有結果。
日本與韓國爲爭取美國降低對等關稅,承諾對美鉅額投資,換取美國將其對等關稅降低爲15%,日、韓的半導體、製藥與汽車關稅適用最惠國待遇,比照歐盟適用的15%最低關稅稅率。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認爲,即使半導體關稅談到最惠國待遇,也就是與日韓、歐盟一樣都是15%關稅,仍要了解美國要怎麼課稅,像是晶片成分、價格的佔比,因爲臺灣直接出口美國的半導體晶片並不多,對臺積電來說,有沒有15%關稅影響不大,因爲可以轉嫁。
林偉智指出,美國接下來可能會輕輕放下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關注,因爲他們想要的投資與產能都已拿到,未來臺積電在美國的產能佔比會逐步提高,臺灣相關半導體供應鏈可能會空洞化。
供應鏈業者表示,臺積電在美國設廠所需的設備、特用化學品、光罩等,以往的默契是業者需要在當地設廠,臺積電纔會下單,換言之,業者如想繼續接到臺積電的訂單,就須在美國規畫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