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定義對岸爲境外敵對勢力 吳思瑤:符合全民期待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8日在立法院受訪。(劉宗龍攝)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媒體專訪表示,中國文攻武嚇愈來愈嚴重,臺灣在美中對抗當中,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也提到自己是不得已纔將中國定義爲《反滲透法》的「境外敵對勢力」;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今(8)日表示,總統的說法符合社會多數的期待,被迫選擇與全球民主同盟國家站在一起、與中國保持距離,如此全球佈局政策才符合臺灣利益、全民期待。

賴清德總統3月召開記者會,將中國定義爲《反滲透法》的「境外敵對勢力」,他日前接受專訪時提到,臺灣和中國比鄰而居,經貿關係也很密切,過去20、30年,廣大臺商到中國投資,中國累計最大外資來源也是臺灣,「這個關係是很密切,但是如果不是不得已,我是不會做這樣的定位」。

吳思瑤指出,賴清德總統是臺灣的民選總統,他基於事實也根據法治來做出的必要作爲,將中國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依據的事實就是共機、共艦不斷的侵擾臺灣,在軍事的威嚇上步步進逼,各種的認知作戰、法律作戰以及心理戰不斷的騷擾、侵擾臺灣的社會。

她說,中國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統戰,乃至於各式的威嚇,一直都在影響着臺灣的安全以及和平,這是事實,所以要依據法治,臺灣是法治國家,立法院2020年通過《反滲透法》,依法在境外對臺灣要以非和平的方式進行各項侵略意圖,當然符合「境外敵對勢力」的定義,所以總統基於事實依據法治做出陳述,更重要的是總統領導國家治理臺灣,也需要保衛臺灣的安全,更讓臺灣承擔來負責印太地區和平的貢獻,以及和平守護的責任。

吳思瑤強調,總統的說法符合社會多數的期待,尤其總統也特別提到,實在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因此被迫選擇對臺灣更爲友善、更符合國家發展利益的一方,也就是跟全球的民主同盟國家站在一起,同時選擇去向一再的威嚇、傷害臺灣的「境外敵對勢力」中國保持距離,所以選擇如此的全球佈局,符合臺灣的利益,也符合全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