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大豪賭! 贏了失去民主、輸了失去臺獨

▲總統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圖/總統府提供)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賴清德總統使出渾身解術開講,以「團結」之名行分裂之實,從四次講話內容解析,如果其中有任何「團結」意涵,只不過是招喚支持者「團結」起來去罷免國民黨立委。

賴清德的如意算盤 可能淪入「雙輸」結果

「大罷免」的政治目標是翻轉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結構,利用選罷法提供的巧門否定民選結果;訴求策略則是誣指在野黨爲中共同路人,干擾民進黨臺獨政策的遂行。

這是賴清德從一黨領導人立場所打的如意算盤,如果從一國領導人立場來看,他卻可能淪入「雙輸」結果。如果如願透過罷免與補選取得多數席次,將違背民主理念及正當的遊戲規則;如果不能如願達標,他的臺獨訴求證明並非國民所願,未來將失去政策賴以支撐的民意基礎。兩者都輸。

「大罷免」源於去年大選後立法院出現朝小野大新局,執政黨淪爲少數執政,因綠營不滿藍白陣營迭以多數優勢通過爭議執政黨不欲的法案,並刪減或凍結預算,讓民進黨再也無法全面執政,政策與預算備受掣肘。

立法委員是人民選票直接產生的民意代表,代表最新民意,爲民意直接的授權,多數決結果就是贏。「大罷免」的矛頭指向一年多前纔在國會席次拿下相對多數國民黨,妄圖使其無法與民衆黨、無黨籍立委聯合而掌握立法院多數席次。

執政黨借用「公民團體」之名,實則主導其事,使得「大罷免」成爲一場由少數黨政府針對體制上居於監督執政地位的在野黨所發起的政治鬥爭。

依據民主理念,罷免意在汰除不適任立委,但在民進黨的標準下,一切唯黨籍是問,不適任的判斷並非取決於問政與議事表現,而在於忠奸之辨,唯一的判準在於是否屬於國民黨,整體目標則在於否定先前的民意抉擇。如果達標,則民主義理與規則被踐踏;如果未達席次過半目標,則民主選舉體制尚能保有元氣,可以如常運作。

爲了增加罷免的正當性與動員力,民進黨將在野黨打爲「親共」、「舔共」的中共同路人。賴清德先前已明確將「中國」定調爲境外敵對勢力,近日的宣講中歷數其統戰威脅及在野黨與其呼應情狀。

他努力營造臺灣自古以來是獨立於中國的生態系,連所謂「猛獁象」、「左鎮人頭蓋骨」、「臺灣爲南島文化起源」等都是佐證,試圖彰顯臺灣與中國沒有任何同屬關係。

在新國族想像的編造下,「大罷免」成爲清洗非臺獨「雜質」的主戰場,罷免被包裝成一場「反共護臺聖戰」,從內部矛盾上升成爲敵我矛盾,「大罷免大成功」於焉成爲臺獨路線的公投。勝之,則臺獨可暢行無阻;敗之,則臺獨建國阻力重重,一時難以實現。

▼宣講對團結言之殷殷,實則句句暗指藍白陣營爲「分裂臺灣」一方面挑動綠營基本盤反中與反親中情緒,另一方面以罷免、鬥爭、貼標籤等方式排除異己。(圖/記者詹詠淇攝)

論述已不只意識形態之爭 上升到國族意識純化的極端操作

賴清德以總統而不是執政黨主席身分發表「團結國家十講」,實質上是一封充滿臺獨意圖、刻意鬥爭在野黨、蓄意挑釁中國大陸的戰書。對內並非團結,而是分裂;對外不是避戰,而是逼戰。

他活在自己想像的臺獨世界中,但受國會掣肘與對岸打壓,執拗的他選擇放手一搏。他寄望「雙贏」,既取得國會多數,又可無所障礙地暢行臺獨。

他的宣講對民主、國家、團結言之殷殷,實則句句暗指藍白陣營爲「分裂臺灣」、「破壞民主」、「通敵賣臺」一方面挑動綠營基本盤反中與反親中情緒,另一方面以罷免、鬥爭、貼標籤等方式排除異己,徹底將朝野關係與政策差異轉化爲忠奸區辨,這種操作非但無助於社會整合,將臺灣的新國家位階高於民主價值,並用「更大的民主」謬論誤導民衆。

他不僅把面臨罷免威脅的在野黨立委比喻爲「雜質」,主張須予以「打掉」,好爲臺獨淬鍊成鋼,還更進一步將臺灣人民區分爲「中華民國派」與「臺灣派」,聲稱真正的中華民國派必須反共,真正的臺派必須護臺,兩者相加才能「團結力量大」,推動國家進步與對抗中國併吞。

這番論述已不只是政黨對決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上升到國族意識純化的極端操作。臺灣民衆如不認同民進黨主張的「臺獨」立場,就有可能被貼上呼應中共滲透的匪諜標籤;如果「大罷免大成功」,其氣焰將更囂張,法律與政策將更緊縮,打擊非臺獨的力道將更強。其結果必然是臺灣民主的崩解,代之而來的是臺獨民粹主義。

賴清德現階段的操作顯然是要將臺獨聖化,同時醜化反臺獨者的動機與危害。在此同時,行政體系將權力極大化,對法律做擴張性解釋,連番對教師、軍人、直播主甚至退休公務員做忠誠調查,甚至加以清洗,動輒以國安大帽打擊政敵,進而以大陸居住證政策,大清查界定陸配戶籍合法性這些行徑都是在清理「非我族類」。

除非「大罷免大失敗」,這樣的清洗政策只會變本加厲,範圍不斷擴張,懲處不斷升高。

立場親民進黨的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大罷免已成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爭」。這個說法也反映賴清德的基本思維,就是唯有在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間選邊站,才能凝聚團結;否則就是被清理的雜質。這種認同單一化的訴求,根本是推動極端的立場純化邏輯,必然帶來政治上、文化上與身分認同的有形無形壓迫。

執政者追求意識形態的單一化與純化,就是對民主基本理念的踐踏,而且,臺灣原本就是多族羣、多記憶交織的社會,閩南、客家、大陸與原住民的歷史經驗各有不同,政治認同與主張隨而不同,共同構成今日臺灣的多元性樣貌,而使臺灣民主發展出兼容幷蓄的包容精神與公民文化。

若以意識形態畫界,將主張兩岸交流與和平者視爲不忠,並將異議者貶爲雜質,不僅無助於團結,反令民主精神蕩然無存。所以,「大罷免」的成功將是臺灣民主的進一步沉淪與崩解。

如果在野勢力挺過大罷免,仍掌握國會多數席次,將可對賴政府追求思想純化與臺獨路線構成反制,使其無法恣意妄爲,讓中華民國和九二共識中保有空間,不讓民進黨倒行逆施,而將臺灣民衆置於兵兇戰危的深淵。就臺灣民意傾向而言,臺獨有其可欲性,但現實上不具可行性。

如果「大罷免」成功,不啻將臺灣綁上戰車,而使所有民衆淪爲兩岸交戰的炮灰。反之,將可重挫臺獨聲勢,而使兩岸和平保持一絲希望。由此以觀,「大罷免」的結果不僅關乎朝野政黨在立法院的興衰,也關乎臺灣命運的禍福。

▼如果「大罷免」成功,不啻將臺灣綁上戰車,而使所有民衆淪爲兩岸交戰的炮灰。(圖/翻攝邱志偉臉書)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