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內閣改組 學者籲棄「抗中」牌妥處中美變局
大罷免結束後,賴政府迎內閣改組,國安外交兩岸相關團隊如何因應接下來的中共九三閱兵、四中全會和「川習會」等變局受關注,目前,國安會傳有部分異動,陸委會、海基會暫「按兵不動」,尚待觀察。但學者認爲,若賴清德總統的核心意識形態不變,繼續抗中保臺,相關部會頂多往「人和」的方向走,因爲「換誰都差不多」。
前陸委會副主委、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直言,國安看「領導」,團隊靠「人和」,否則政策不會調整,效果事倍功半。他說,賴總統任內,對外、兩岸政策方向與其看法跟觀點緊密聯繫,儘管立委罷免「三十一比零」,賴若沒有要變,團隊換誰都差不多,短期內若調整,較可能朝「人和」的方向走,「可能暴雷的、踩雷的、失言的少一點,氣氛可能稍微好一點,大概就這樣子」。
黃介正分析,大罷免結束後,大陸將在天津舉辦上合組織峰會,接着九三閱兵,召開四中全會,還有東協峰會、 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陸續登場,「川習會」亦可能上演,目前看來賴政府幾乎不會調整其兩岸路線,但若未來對外政策有重大改變,最可能是受「川習會」帶來的美中關係變化牽動,待後續觀察。
同樣曾任陸委會副主委的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趙建民表示,當前有四個現實需要理解,一是美國要壓制中國大陸崛起,但不是與之對抗,二是關稅武器化下,全球主要經濟體在加強跟大陸的經貿聯繫,三是大陸對臺壓力不會減少,只會越大,但第四點是,民進黨仍不會放棄利用兩岸牌。
在此之下,趙建民認爲,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對烏克蘭的態度,應會讓臺灣有所警覺,但從賴清德上任後很早就佈局大罷免,對在野和大陸都採激烈對抗路線下,現階段人事調整應是比較局部性的,以卸責爲主,國安、兩岸、外交團隊牽涉賴的核心意識形態理念,出現大變動的可能性相對較小,除非對情勢評估有了重大調整。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進一步指出,賴的風格與前任蔡英文不同,相較蔡是國際經貿專家,曾任陸委會主委,習慣謀定而後動,不輕易對議題表達直接看法,賴常在兩岸議題上做出直接、立即反應的發言,因此「這不是找誰做職務與否的問題,而是領導人的問題」。
黃介正說,目前國家整體安全面臨「攤子大」、「底子薄」的重大試煉,然相較於蔡政府,賴政府的國安團隊「牛棚小」、「板凳淺」,倘堅持「孤獨且執拗」,卻無「招賢榜」廣納天下英才,廣開言路不偏聽,終將爲他人笑矣。
至於兩次罷免投票後,是否反映綠營「抗中保臺」神主牌失靈,兩岸局勢如何發展?
趙建民認爲,臺灣民意有互相矛盾的內容,一是大多數要兩岸和平,二是大多數也「反中」。民進黨的「抗中保臺」路線在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出現,藉此在2020年成功連任,但這是有香港議題,和川普第一任期改變對中國大陸的定位等背景因素,非可一再複製。
趙建民說,最新民意顯示關鍵仍在民生,至於「抗中保臺」,儘管民衆對抗中有感,也的確怕「賣臺」,但在如此頻繁、氾濫使用下已不那麼有效,成爲失敗的政策。
不過,張五嶽也提醒,罷免結果並不等於「抗中保臺」完全失效,這樣的論斷略嫌太早,更傾向是民衆對於過度操作、過度利用民粹有疑慮,在野黨和對岸都不應誤判。
張五嶽續指,接下來兩岸關係發展,最關鍵的一是看美中大國博弈,尤其是「川習會」,從先前兩人通話,到習近平自5月出席莫斯科紅場閱兵以來,習的發言或在媒體發文都強調臺灣問題,並提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等,從國際法等層面表達既要一中,又要反獨,還要國際支持統一等,屆時美中交往,北京自然不可能在最關鍵、最核心的臺灣問題上沒有準備;二是看兩岸領導人接下來在九三、臺灣光復、雙十等表態是否針鋒相對,三是看臺灣和大陸內部是否發生重大變化。
張五嶽認爲,儘管有人說川習會上,川普可能打臺灣牌和習「大交易」,但這涉及北京對川普是否足夠信任,跟美中貿易仍未達成最終協議,和習近平手上有那些籌碼足以讓川普動心等,我方不需過度悲觀,惟未來應持需關注美中長期議題鬥而不破下,萬一某天結構性矛盾過於凸顯、川普不耐煩時,會不會打臺灣牌,對兩岸關係造成立即明顯衝擊。
張五嶽建議,朝野應加強溝通對話,政府也應在做好防治下,讓兩岸逐步恢復正常雙向多元的交流,化解分歧,在重大議題上既要表達立場,也要堆疊善意,這樣在臺灣內部朝小野大局勢沒變,美中關係也尚未出現引爆點下,總體風險仍是可控的。
趙建民認爲,政府對外不應該採取「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製造臺灣生存面臨空前威脅,推出「賴十七條」,對內找敵人,對外強化兩岸交流管控,從法制化推動兩國論等,這是非常危險的。
趙建民說,臺灣應該採「守勢現實主義」,把安全發展放在國家政策核心,尊重國際和兩岸現實。他坦言,儘管民進黨反對被統一,強調國家主權,但現況似乎是,「我們從來沒有距離統一這麼接近,國家主權從未像現在這麼壓縮過」。
張五嶽還提到,當前大陸經濟社會變化越來越大、越來越快,在國際場域對臺施壓,或對臺推動融合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強,但我政府智庫學者等,對大陸投入的研究經費和雙邊接觸卻越來越少,以致坊間出現一些背離事實的訊息,這是非常奇怪的,臺灣沒有權力對大陸有任何誤判。
學者建議政府政策應以國家安全爲重。圖爲從中國大陸福建省平潭市的風景區看到船隻穿過臺灣海峽,這是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地方。(美聯社檔案照)
美國總統川普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月是否上演川習會,將對美中臺和兩岸關係造成影響,近期甚至於論,川普會打臺灣牌與習近平做交易。圖爲川習2019年在G20峰會上見面。(美聯社)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延續前任總統蔡英文的抗中保臺路線,對兩岸情勢的影響一直受到討論。圖爲兩人過去在總統官邸相見歡,蔡英文帶了自制的牛肉乾、玩具球、不倒翁餵食器等禮物,送給賴認養的浪犬斑斑和Murphy。圖/取自賴清德臉書